第8頁(第1/2 頁)
與它達成協議,同時削弱國內陸軍的地位。2
1942年12月,汪精衛到了東京,與東條、重光葵和日本政府的其他人員進行了會談,並謁見了天皇。11943年1月9日,當南京政府對英國和美國正式宣戰時,這些交易的一個結果變得明顯了。東條對此歡呼,稱之為&ldo;在2
進行大東亞戰爭方面前進了一大步&rdo;。他接下去說:
為了使新中國更快地完成其建設事業,從而為圓滿結束大東亞戰爭作出充分貢獻,當前日本必須在新的基礎上堅決恢復與中國的關係,增進日中親
善,迎接新形勢。這是完全正常和適當的做法。
據此,東條表明:日本政府將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租界,並將向南京政府交出其在上海和鼓浪嶼的公共租界以及北京的使館區,並將交出日本
軍隊在中國佔有的敵產。3
這個決定多半是由英國和美國方面的宣告引起的。
在1942年10月,英美決定就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與中國進行談判。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簽訂了實18現這一目標的條約。4
英方條約也規定了放棄在天津和沙面(廣州)的英國租界。既然這些地方已在日本的佔領之下,日本報界就嘲笑這種條約純粹是一個空姿態。對於英國和美國放棄它們在上海公共租界的權利,日本報界也採取了同樣的態度。關於上海工部局的歷史,被描寫如下:這是長時期的恐嚇、暴力和殘酷剝削的歷史。名義上,這是一個為了管理租界內的事務而建立起來的國際機構。但從一開始,英國和美國就控制了這個機構,利用它來保護他們的&ldo;大班&rdo;1們的利益‐‐沙遜家族、哈同家族和其他一些靠上海的財富養肥的人。1加瀨俊一:《初升太陽的虧蝕》(toshikazukase:eclipseoftherisgsun),倫敦,開普,1951年版,第69頁〔以下簡稱加瀨:《虧蝕》〕。本書以前曾在美國出版,書名用《走向&ldo;密蘇裡&rdo;號的歷程》(journeytotheisuri),紐哈芬,耶魯大學出版社,1950年版。
2同上書,第69‐70頁。
1《昭南新聞》(syonansbun,在新加坡出版的一份日本報紙的英文版),1942年12月23日。關於這份報紙的過去歷史,見下文,原著第66頁注3(即本書第101頁注1‐‐譯者)。
2同上,1943年1月9日。
3同上,1943年1月11日。
4見下文,原著第163頁。
1舊時上海方言,指外國商行的負責人。‐‐譯者
其他國家,主要是日本,反覆作出努力來打破英美人的聯合。大東亞戰爭做到了這一點。今天,上海工部局和上海巡捕房的利德爾、布朗、斯邁思之流已經走了,&ldo;大班&rdo;密切爾、凱西克〔原文如此〕及其一夥也搭乘撤退船隻回到自己的國家去了。今天,代替他們的是,岡澤勝男擔任工部局總董,中國人袁履登擔任華董,渡正監擔任上海巡捕房的首腦。中國公司和日本公司
的利益代替了&ldo;大班&rdo;們的利益。2
但是,儘管日本高奏凱歌,並聲稱美國和英國只不過是舉行一種空洞的儀式,他們所放棄的只是那早已永遠失去的東西,但這些條約的締結還是迫使日本實踐了它在1940年11月作出的關於在中國特權問題上的承諾。已經進行軍事和商務投資的日本人不歡迎這樣做,因為特別是自1937年以來,這
些投資很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