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2/2 頁)
料的重要來源地,這個國家內地的任何混亂都會有損於這些重要商品的收集。因此,同維希保持假合作,儲存當地的法國政權,至少是暫時符合日本的利益的。這個政權可能會變成障礙物,但是隻要盟軍離印度支那很遠,這個政權就不敢對日本公開作戰,也不敢把對日本提出的要求反抗到公開衝突的程度。當這方面的形勢變化了的時候,日本的政策也改變了,正如以後我們會看到的那樣。從1940年夏季起任總督的海軍上將德古,對印度支那的形勢不抱任何幻想,對日本人在被迫的情況下會做的事也不抱任何幻想。只要維希政權存在,他就是維希的堅定的支持者;從他的回憶錄裡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既不愛戴高樂將軍,也不愛英國。但他是一個愛國的法國人,他迫切地要為自己的祖國盡職。他認為自己的責任是在自己敢於做到的範圍內抗拒日本人,必要時則遷就他們的要求;玩弄他手中唯一的一張好牌‐‐日本人希望避免破壞他的政權‐‐使這張牌發揮其最高價值。這樣,他希望把總督府維持到日本人在戰爭中遭到失敗的時候,那時也許可作出和平撤出日本軍隊的安排,用這種辦法為法國儲存這塊殖民地。他知道,假如激怒了日本人,日本人搞掉他的政權,建立起安南人的和柬埔寨人的政權,那麼,和平恢復法國政權的機會就很小了。
以後的事件證明,他這樣判斷是正確的。
但是德古處於一種特別困難的地位,因為他不僅要對付變化莫測的日本人,還要對付安南人的騷亂,對付中國人的陰謀,對付戴高樂主義分子不顧他的願望而進行的抵抗活動,還要對付盟國,特別是美國。因此,最後他失敗了,他的政權被推翻了,這也並不奇怪;值得往意的是,他居然儘可能長久地維持了這個政權。27日本人構成一種一直存在的威脅,因為德古很清楚地知道他們不信任他;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事情對他們有利,他們就會推翻他的政權。日本人給予安南民族主義一些鼓勵,特別是支援高臺教運動。這個運動在1926年就已著聞,它是東西方哲學和宗教的混合物,搞了一個模仿羅馬天主教會的組織。這個組織發展了民族主義的雄心,因此遭到法國當局之忌;但是除此以外,它的觀點是保守的,反共的。這一特徵使得東京給它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