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 頁)
先前也說得很清楚,起碼需要二年的預謀,直接出兵正面去攻打是不可行的,兩軍對陣實力相差不多,只會兩敗俱傷。伐楚首先是要聯合哪些諸侯國,也就是組織多少兵力。其次要想好計謀,出其不意,使對方沒有提防,從隱秘的路線進攻,這樣的戰爭才會勝利。
召集諸侯*楚國最好是自願,因為說不定是場惡戰,不自願就不能盡力,去了反倒壞事。齊國就向同盟國發帖子名義上就說是為鄭國報仇,想約會各國商議此事,因為伐楚必須機密。
接著,考慮到伐楚是件存在很多厲害關係的事情,諸侯又難免眾口不一,各述己見,最後產生不出個統一的決定,耽誤了事情,說不定還會洩漏機密。管仲認為不如先和自己的“鐵桿”宋國商討,通通氣,到時候齊宋兩國聯手錶決,猶豫者也必然跟隨趨勢而走,決議就好統一,也不至於齊國形影孤單的專權。即使他國真的旁觀,有個牢固的合作伙伴,也免於孤軍奮戰的尷尬。而這樣的夥伴也非宋桓公莫屬,魯莊公雖然現在在關係上和齊國更加親密,但是之間還是存在著上代仇恨的隔閡,兩國政府內部人員也矛盾很深的。宋桓公這個人就不同了,義氣方剛,況且從版圖上看,楚國一旦攻破鄭國,就直接危險到宋國,厲害關係極大,他必然贊同伐楚。
腫瘤
《左傳》魯莊公三十二年傳中記載:“宋公請先見於齊侯。夏,遇於梁丘”。
現在楚國就像心頭的一塊腫瘤,自從任命鬥穀於菟為令尹,楚國人稱呼鬥穀於菟為子文,和管仲一樣的待遇,楚國大治,這塊腫瘤就從良性開始惡化,久而久之可能就會變成危及生命的癌。
齊桓公在梁丘跟宋桓公說:“這塊腫瘤不去掉,寡人與君以及整個中原都不得安寧。”
宋桓公表示肯定,具體詳細的計劃是怎麼樣的呢?
組織兵力需要一年,計謀設計也需要一年。
一個計謀為什麼要準備那麼長時間呢?實踐中的經歷告訴我們:事情越是精心準備,越是長時間安排,別人越是發現不了其中有詐。如果隨便弄個藉口率領大量的軍隊行進到楚國邊境,必然會引起楚國的懷疑和高度提防,就達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況且這種遠征很容易暴露目標,這個計謀必須能掩飾行動的目的。
那麼,採用什麼計謀呢?
有人提議:假裝演習,然後偷襲。有道理,說這話的人基本上不懂地理,或者沒有看過地圖。齊國在山東這邊,楚國在湖南、湖北那邊,演習能演那麼遠去。
其他愚蠢的提議就不舉例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怎麼掩飾從山東出兵到湖北,而且保證不被懷疑,進入楚國邊境。把地圖攤開了,管仲看到楚國上頭(北部)的蔡國,這個國家和楚國接壤,以前就是齊國的同盟,現在沒有邦交,如果能從這個國家潛入進楚國就好了。那就向蔡國借道,可是,這個蔡國和楚國關係比較友好,而且政府內部必定有楚國的奸細,伐楚是機密的事情,萬一被洩露,不但沒有出其不意,反而可能要中埋伏。
思前想後,管仲心想:目的是為了借道,又不能洩露軍事機密給蔡國,不如就假裝打蔡國,從蔡國北面迂迴到楚國邊境,也就是虛打“蔡”,實打“楚”。
那麼,找什麼藉口假裝*蔡國呢?像以前用“不尊王命”的藉口也不行,太爛,而且楚國早年就“不尊王命”,自立為王,“心裡有鬼”也必然會同時提防。最好是想一個單單針對蔡國的藉口,而且怨恨比較深,最好是深到有我無他的感覺,以致於齊國率領大軍怒氣衝衝地去剷除它。
一天,管仲想到了一個有趣的藉口,而且很保險,但是,還沒來得及說,就人來報告魯莊公死了,之後,又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