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同謀誅蹇(第2/2 頁)
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又如紀侯大去其國,大去這個詞用的就很微妙,孔子用“大去”來描述紀國被滅亡是為齊襄公隱諱遮掩,吞滅紀國的不好行為。
然而中國傳統中有“為賢者諱”的說法,所以孔子描述這件事情並不是要批評齊襄公的惡行,反而是一種表彰。為什麼?
因為齊國與紀國之間在很久遠之前有很齷齪的事情發生:紀國的國君在天子面前誣陷了齊國的齊哀公,導致齊哀公被天子用大鼎煮死,齊襄公消滅紀國不過是為祖先復仇而已。這個祖先有多久呢?九世,故曰:襄公復九世之仇而春秋大之。
這些東西后世很難了解到完全,但有盧植這位大儒在,都有盧植一一掰開揉碎了講給皇帝。
皇帝理解的很快。
很快,盧植今天的內容就講解的差不多了,正要告辭,皇帝叫住盧植。
“盧公,吾已經十四歲餘,未知何日可以批閱奏疏,接觸朝政?”
盧植哈哈大笑:“陛下,如今朝廷多事,自有大將軍太傅等人交置政事,且先等大行皇帝喪期之後,為陛下選的妃嬪到京。”
因為皇帝的信任,盧植最近心情極好,也樂意為皇帝交心置腹,因此還為皇帝解釋了一下漢家皇帝即位之後的親政流程。
一般來說,皇帝到了加冠的年紀就可以親政臨朝了,太后垂簾的時代也就過去了,或者,等年幼的君主成親之後,也能親政了。
這既是鑑於春秋時期晉靈公的故事,也是鑑於大行皇帝故事做出的補丁。
這倆貨的執政生涯簡直太惡劣了,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皇帝聽到盧植的解釋,嘆息道:“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吧?”
盧植誇讚道:“陛下明德,已得經要矣。”
“對了。”
皇帝突然想到什麼似的,詢問道:“未知皇甫嵩將軍何在?為何吾登基時候不見將軍陛見?”
皇帝當然不是臨時起意,以皇帝所知,這倆關係很不一般,不僅有同袍之誼,更有互相扶持的情誼,中平六年的軍功都拿來給這位盧尚書抵了過,這才不至於在獄裡待到死。
盧植一怔,沒想到皇帝竟然知道皇甫嵩,拱手道:
“大行皇帝當年以槐裡侯為左將軍,領兵三萬追擊王國亂賊,現今陳兵扶風,守備亂賊,難來陛見,請陛下見諒。”
皇帝點了點頭,道:“董卓何在?”
盧植聞言眉頭稍皺,不知道該如何作答,當初參與過書寫詔書的盧植當然知道董卓在哪,但這事難道能讓皇帝知道?皇帝是不是會認為董卓有謀逆的想法?
“幷州牧此刻應在陳倉。”
皇帝聞言也不問了,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剩下的就看盧植的反應了。
盧植深通武略,這種事情不需要皇帝多說,點亮一下他的視野就足夠了。
如果盧植將他的話放在心上,只需要將自己的話帶給皇甫嵩,皇甫嵩就懂了。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