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 生產和戰鬥都要準備好(第2/3 頁)
差一點的是「當時我遠遠的看了一眼,就覺得是個好地方」,甚至最離譜的是「我聽人說有個地方能駐紮數萬大軍」……
於是,萬般無奈的萬尼烏斯不得不採取自己動手的辦法,要求諸位國王允許自己的工程部隊進入各國實地勘察,以便儘快繪製出最精緻的地圖,並選定大軍駐紮的地點,以及當地可容納的駐軍數目。
同時,為了避免駐軍行為引起的當地人的不快,萬尼烏斯也明確的表明,駐軍期限為五年——按照萬尼烏斯的想法,就算高盧人再怎麼弱小,有五年時間也足以讓他們訓練出一支差不多點的軍隊了。
而五年之後,透過軍演確認該隊的戰鬥力達到要求之後,「保護駐軍」將會撤出各地要塞,將要塞交由該國自己的軍隊來接管。
對應的,如果在五年之後的軍事演戲中,本隊不幸被判定為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那麼日耳曼人也只有對不起了……
不過,事實上,要說對不起的,並不只是日耳曼人而已——日耳曼人和不列顛人聯合在日內瓦王國駐軍;克勒特人和比爾及人則聯合在阿奎丹尼駐軍。
在把所有這些瑣碎事務最終商定之後,時間又過去了四天。
之後,康林紐斯再次提出了一個所有人都無法忽視的問題——如果羅馬人不同意和談,或者和談時的條件談不攏,盟國應該如何處理。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能達成和平,自然就只有繼續戰鬥下去了。只不過,因為和平相處是日耳曼人的提議,所以諸國都要慎重的考慮一下。
對於這個問題,萬尼烏斯也表現得很慎重。
事實上,儘管被諸多戰爭議會的議員反對而不得不暫停對羅馬人的作戰,萬尼烏斯本質上還是希望趁著羅馬人還沒來得及從全世界所有的殖民地和盟邦調集力量剿滅日耳曼人的時候一舉摧毀羅馬人的心臟,使羅馬人失去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但戰爭議會議員們的擔憂也有其道理。這個世界上,唯一值得信賴的就是壓倒性的實力,羅馬如此,日耳曼也是如此——雖然眼下諸多盟國都以日耳曼王國為主,但萬一在和羅馬的決戰中損失了太多的力量,那些曾經的盟友會不會動什麼別的心思還真不好說。
所以,萬尼烏斯只能希望凱撒足夠理智,同意和日耳曼人之間的合約——畢竟,在萬尼烏斯所「發明」的耕種、畜牧乃至帶著一定後世特色的婦產科、兒科、戰地護理的幫助之下,日耳曼人的成長速度可比諸多盟國快多了,即便是比起羅馬也不逞多讓。
可作為掌握著許多即便是連戰爭議會議員們也不知道的知識的日耳曼國王卻很清楚,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想要讓凱撒同意和日耳曼人停戰,實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羅馬人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幾百年間由臺伯河畔的一座小城邦發展成為一個將地中海作為內湖的大帝國,除了運氣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羅馬人那種堅韌不拔、愈挫愈勇的鬥志——甭管是被哪個敵人擊敗,哪怕是被漢尼拔在義大利來回肆虐,哪怕是被日耳曼人車掉了半個元老院,他們也從來沒考慮過投降的事情——當然,最初被高盧人打進羅馬城那次除外。
而且,凱撒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軍功貴族。
雖然他系出名門,而且有馬略和秦納為他留下的巨大政治資產,但歸根結底,他在羅馬的地位還是隨著他開始征服高盧才真正走上正軌,隨著他擊敗龐培才徹底登上巔峰。
這樣一位領袖,在剛剛被他的敵人擊敗之後,答應由他的敵人所提出的和平談判的協議,接受屈辱的失敗,可能嗎?
尤其是在這樣一位領袖年紀已經老大一把,可能要不了多少年就會掛點的時候,如果這麼做了,不就是意味著要帶著失敗的屈辱死去?
因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