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善惡有報,因果輪迴(第1/2 頁)
勸人為善,是社會生存的主旨。善良是人性的閃光,因為善良,世界才會顯得美好。如果這個世間只有惡,彼此之間就是勾心鬥角和相互傷害的人,那麼所有人都會有人人自危的感覺,而對社會感到失望。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即便身處深淵,也要仰望星空。”為什麼呢?因為嚮往光明、期待美好是每個人的夙願。善是創造美好世間的基本條件,天地為善,則世界多姿多彩;眾人為善,則社會和諧共生。
然而,這世間卻總讓人看不透,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為善者得到善果,為惡者得到惡果。為善者總是被欺負,為惡者總是得到好處。真正行善的人,反而貧苦受人歧視;作惡之人總是受人尊崇,富貴長壽。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聽起來總是那麼諷刺。修善之家,必有餘慶;修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得到吉慶的個人和家庭不是那些行善之人,遭到禍殃的人更多的不是那些作惡之人。
正如關漢卿《竇娥冤》裡寫的那樣:“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命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蹠、顏淵。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得不問蒼天,難道天地神明真的是不辨人間善惡是非?真的不顧及這世間因果輪迴?若真的是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強調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還鼓勵和倡導人們去行善呢?
或許這天地輪迴、因果報應並非如此簡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是一時的凸顯,反應迅捷了一些。很多時候,事情的結果反饋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九層的高臺也不是一天完成。
滔滔山洪的決堤,從來都是洪水越積越多,堤岸承受不住才出現決口。春天種下一粒種子,可能秋天有收穫,也可能是來年才有收穫,甚至沒有收穫。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很快有結果,也不是所有的事情會有結果。
善惡也是如此,行善之後可能馬上就有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可能很久之後才有結果,春天插下的秧苗,秋天收穫稻穀;也可能不會有結果,因為施肥灌溉沒有達到出秧和結果的要求。
人們希望現世報,但很多時候並不會實現。月圓需要不斷地醞釀,水滿需要不斷地新增。行善和作惡也是如此,只有到達爆發的極點,善惡的結果才會體現出來。行善的得到善果,作惡的得到惡果。
然而,善惡的報應出現的時候,當事人並非都有機會接受。有些回報出現的時候,行善和作惡的人已經不在這個環境或離開了這個世界,那麼這個因果就變成了後輩接受。這或許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吧。
說起西晉王朝,很多人都帶著憎恨的態度,這不僅僅是因為司馬家以不光彩的手段奪取了曹魏的天下,更是因為司馬家的亂搞,導致了中原百姓飽受幾百年的混亂和凌辱,甚至於讓民族快要被滅絕。
這個前因便是司馬家族的錯,以世家的勢力奪取了曹魏的政權,為了維護世家的利益,不管百姓的生活。於是,在司馬家族內鬥的時候,世家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就在那看把戲。
結果導致,融入了中原的遊牧民族承受不了司馬家族帶來的混亂,一個個舉起了屠刀,開啟了民不聊生的黑暗幾百年。世家的南遷,更是讓中原百姓雪上加霜。司馬家族前人的造孽,導致了後代承受最後被滅族的後果。
這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你所做的事,都會如實反映在你或者你親近的人身上,只不過有時候報應來得很快,有時候報應來得比較慢而已。但你所做的一切,上蒼都會記得。
因果就如那扇動翅膀的蝴蝶,可能只發生輕微的空間振動,有一絲微風;也可能在不斷地積蓄當中,在大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