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3 頁)
&ldo;楊孝寬得知孝懷太子之禍,心內很是不安,他索性召集手下護衛和親信千餘人,打算劫牢反獄,救出孝懷太子殿下,然後遠走高飛;如若失敗,便一死酬知己。當時,他尚未動手,他的堂弟楊燦恰在京師述職。楊燦乃涿州節度使,此人素懷不臣之心,趁機勸堂兄反了朝廷。楊孝寬雖深恨武宗皇帝,但實不願誤了好友孝懷太子的天下,於是他斷然拒絕。&rdo;
雲睿聽得暗自點頭,這楊孝寬確然是個正人君子。只是,後來怎麼就反了呢?
&ldo;楊燦見苦勸無果,怎會放過這等大好機會?他於是乾脆殺了楊孝寬……&rdo;
&ldo;殺、殺了!&rdo;雲睿瞠目結舌。那是他的堂兄啊,說殺,就殺了?
景硯點點頭,心說權貴之家為了一己之利連親生父母、親生子女都殺得不眨眼,何況是堂兄?
&ldo;楊燦不僅殺了楊孝寬,偷潛回涿州,還佯打楊孝寬的旗號,宣稱武宗皇帝無德無義,糾集了幾萬人,以前朝&l;大鄭遺孤&r;的名義,反了。&rdo;
雲睿已然聽呆了‐‐
&ldo;大鄭遺孤&rdo;?楊氏?涿州?
她恍然大悟,那不就是如今的北鄭朝廷嗎?
第15章 卿安
&ldo;北鄭朝廷?&rdo;雲睿張大了雙眼。
&ldo;正是,&rdo;景硯點頭道,&ldo;楊燦糾結了前朝餘孽,加上那些對武宗皇帝不滿者,打起&l;大鄭&r;的旗號,建立了北鄭偽朝廷。&rdo;
雲睿擰緊眉頭。
&ldo;武宗皇帝年輕時不顧國力窮兵黷武,雖有幾位大將輔佐,然而征伐匈奴近二十年,也是將高祖年間積攢下的國庫家當敗了個虧空,最後也不過換了個匈奴俯首陳臣,尊一聲&l;天可汗&r;。而且,武宗好大喜功,愛慕虛榮,凡匈奴使者來朝還要大加賞賜,以顯&l;天朝上國&r;的風範。到了他晚年,國庫儘是虧上來了,武宗不思悔過,又想要什麼&l;長生不老&r;,遂寵信佞臣,豢養奸道,忠臣良將不得善終,小人奸黨反倒是大行其道。他甚至連後宮都懷疑上了,偌大個國家被折騰了個烏煙瘴氣……&rdo;
雲睿越聽,劍眉越蹙,小拳頭不由得握緊。
武宗朝的往事,她也只是在本朝年錄中讀過。其中絕大多數是對武宗年輕時&ldo;文治武功&rdo;的讚頌,尤其是大頌特頌他征伐匈奴那一節,只在結尾處略略提了幾筆武宗年老時被佞臣所惑,做下了些&ldo;後悔事&rdo;。彷彿所有的錯都是那些奸臣的錯,武宗何其無辜似的。
可見,所謂&ldo;史實&rdo;未必為真。雲睿心道。
景硯續道:&ldo;楊燦之反恰如最後一棵稻草,壓彎了我大周的脊樑,也壓折了武宗皇帝最後一分心氣兒。楊燦豎起大旗之後,武宗皇帝急火攻心,口吐鮮血之後,就一病不起,不過兩月便駕崩了。自那之後,經先帝仁宗朝,北鄭朝廷始終都是我大周的第一大患。仁宗皇帝仁弱。換言之,就算是他想如何,怕是國庫也是不許啊。&rdo;
那就由著楊燦猖狂了?
雲睿聽到急處,恨不得立時長大成人,跨馬揚刀,立斬楊燦於馬前。
景硯見她咬牙切齒的模樣,心中便已瞭然,不由暗嘆一聲阿睿果然流著宇文家的血,連這份激越都如出一轍。
可她要的不是這樣的新帝。
&ldo;阿睿,&rdo;景硯沉下聲音,&ldo;眼下並非討伐北鄭朝廷的恰當時刻啊……&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