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孔子(第4/8 頁)
:“學問之道,需用心領悟,不可有絲毫懈怠。”孔子謹記教誨,勤奮刻苦,日臻精進。
當時,孔子的家境並不富裕,母親顏徵在含辛茹苦地操持著家庭,生活頗為艱難。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母親始終堅定地支援著孔子求學。
在太師襄的學堂裡,孔子並非年齡最小的學生。然而,他憑藉著過人的聰慧和刻苦努力,學習成績極為突出。他對知識的渴望和專注,讓他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
此後,孔子便在太師襄的教導下,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學習生涯。他們多數時間在曲阜,有時也會因參加祭祀等活動前往周邊的城鎮。
孔子跟隨著太師襄,不僅學習了各類樂器的演奏技巧,如琴瑟等,還深入研究了各種禮儀的內涵和規範。在太師襄的悉心指導下,孔子踏上了更加系統和深入的求學之路,為他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在學問上的造詣日益深厚。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常常與同窗們交流探討,分享自己的見解,同時也虛心傾聽他人的觀點,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
有一天,學堂裡組織了一場學術辯論。論題是關於治國之道,孔子旁徵博引,結合所學的禮儀規範和對人性的理解,闡述了自己獨到的觀點。他的言論邏輯嚴密,條理清晰,令在場的師生們無不驚歎。
太師襄看著孔子在辯論中的出色表現,欣慰地說道:“孔丘啊,你如今已學有所成,但學無止境,切不可驕傲自滿。”
孔子恭敬地答道:“先生教誨,弟子銘記在心。弟子深知自己尚有許多不足之處,定當繼續努力。”
此後,孔子更加勤奮地鑽研學問,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開始思考如何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為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
孔子恭敬地答道:“先生教誨,弟子定當銘記於心。弟子深知自身仍有諸多不足,日後必當加倍努力。”
此後,孔子愈發勤奮地鑽研學問,矢志不渝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他開始深入思索如何將所學的知識切實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渴望能為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奉獻自身的力量。
在孔子17歲左右,孔子母親顏徵35歲離世。孔子母親是一位堅強勇敢且令人敬仰的偉大女性,她注重培養孔子的品德和人格,為孔子的成長和未來的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礎。
母親離世後,孔子一個人獨自生活。19歲結婚,20歲時生下了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魯昭公聽說孔子喜得貴子,派人送了一條鯉魚表示祝賀,孔子便給兒子取名“鯉”,字“伯魚”。
在跟隨太師襄學習多年後,約20歲的孔子又拜了多位老師。向萇弘請教樂理知識,萇弘對音樂的深刻見解讓孔子在音律之道上更上一層樓。
孔子滿懷期待地踏上了前往周都洛邑的路途。此時的孔子,年方三十有餘,風華正茂。
在洛邑的一座古樸庭院中,孔子見到了傳說中的老子。老子已然年逾古稀,白髮蒼蒼卻精神矍鑠,目光深邃而寧靜,彷彿能洞悉世間萬物的奧秘。
孔子恭恭敬敬地趨前幾步,雙手抱拳,彎腰深深作揖,向老子行禮,老子微微一笑,示意他坐下。
孔子迫不及待地開口:“先生,周禮繁雜,如何能使其在這亂世中得以傳承併發揮作用?”
老子不緊不慢地回答:“周禮,乃形式之規範,然其精髓在於人心之仁善。若人心不古,周禮不過虛有其表。”
孔子若有所思地點頭,再次拱手作揖道:“那如何才能使人心歸善?”
老子輕捋鬍鬚:“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為人處世亦當如此,柔弱勝剛強。世間萬物皆有其道,順應自然,莫要強求。人心之善,源於自然,源於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