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哲宗番外(第1/2 頁)
紹聖元年,趙煦帶著生母朱太妃以及一眾妃嬪移居行宮,卻把向太后留在宮裡,似乎忘記了這位嫡母。
若是在從前,趙煦這般不尊重太后的行為早就引得朝臣彈劾了,但現在的朝堂之上卻是無人作聲,因為向太后的名聲已經爛透了。
平心而論,向太后其實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她甚至還是個賢后。
她明令禁止孃家的女孩子參與選秀,也不準族人依仗身份求官,因此向太后的名聲一向不錯。
趙煦雖然怨恨高太后,但對這位嫡母還是很尊重的,畢竟在先帝冊立太子時,向太后就大力稱讚他,助他登上了太子之位。
喜愛也好,投機也好,向太后的確曾為他的皇位添磚加瓦。
但問題就出在皇位上,向太后支援趙煦為太子,這叫慧眼識珠,支援端王趙佶,這就是糊塗了。
看看吧,她鼎力支援的端王是個什麼鬼樣子,他和他的兒子把大宋都給毀了!
趙煦可謂是恨毒了他,朝臣百姓對向太后也是極為不忿。
靖康之恥,多少皇親貴胄因此蒙難,黎民百姓遭到踐踏,整個華夏民族都在受辱。
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怨恨趙佶,甚至怨恨向太后,因為她是那個將昏君扶上帝位的人。
這對向太后其實並不公平,因為她無法預見到金人南下,大宋土地上的種種慘禍,但她扶持趙佶登基的行為為她招致了無數人的怨恨。
從前人們贊她是賢后,贊高太后是女中堯舜,現在人們紛紛改口,痛罵高太后老奸擅國——這是趙煦的臺詞,痛罵向太后禍亂天下,什麼有的沒的壞名聲都給二人安上了。
高太后還好,已經死了,但向太后還是活著的,因此備受天下人的指責,還有來自朝臣的冷眼——朝臣們並不無辜,但他們選擇將髒水都潑到向太后身上。
趙煦移居行宮,帶走了許多人,卻唯獨不帶走向太后,這就很能說明他的態度了。
宰相章惇接到趙煦的命令後,立即上疏彈劾向太后等一干守舊官員,甚至提出要以誤國誤民的罪名廢掉向太后的太后名位。
以子廢母,有違孝道,但在當下的環境裡,倒也不顯得大逆不道了。
向太后自己也很痛苦,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立趙佶,大概是為了自己的尊榮地位和政治主張,可她真的不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
她以為趙佶的上位帶來的只是守舊派的迴歸,誰知道還把金人招來了?她如其他人一樣,下意識把罪孽攬在了自己身上。
若是早知道此事,她絕不可能立趙佶,悔不聽章相公之言吶!
她身處後宮,但對外界的事情也不是一無所知,朝臣激烈彈劾她,百姓也紛紛罵她,向太后真的受不了了。
紹聖元年,趙煦前腳去往行宮,後腳向太后便自請廢去她的太后名位,她願意從此吃齋唸佛,以此贖罪。
趙煦要的就是她自請廢后,他不想擔上不孝的名聲,因此馬上批准了她的請求,單獨為她建造了一座佛堂,供她居住。
向太后請辭後位,那麼太后的位子自然該有人頂上,章惇調轉火力,上疏請尊朱太妃為皇太后。
章惇可成了朝中的大紅人,既是新黨,也是官家的心腹,力挺朱太妃,還一眼看出那趙佶不是什麼好東西。
一時間,章惇名動天下,權勢愈發炙手可熱。
向太后這個倒黴推手都沒能倖免,趙佶這個罪魁禍首,受到的懲罰只會更重。
向太后並不是主要責任人,因此自請廢后算得上識時務,趙煦也不想為難她。
但趙佶就不一樣了,哪怕他自請廢去王爵。甚至上交全部家財,也不能饒過他。
趙煦將本就缺胳膊少腿的趙佶關起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