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漢武盛世——敦煌(第2/4 頁)
他奔波的身影。
為加強城防,索勵親自組織民眾修繕和加固城牆。他首先召集當地的鄉紳和長者,向他們闡明城牆加固對於敦煌安全的重要性,獲得了他們的支援。
接著,他將民眾按照技能和體力進行分組,有力氣的壯丁負責搬運石材和木材,手藝精湛的工匠負責砌牆和搭建防禦工事。索勵自己也時常親臨現場,為民眾鼓勁,並親自參與勞動。在他的帶領下,民眾齊心協力,城牆日益堅固。
索勵還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智慧。當時,他奉命率領酒泉、敦煌的將士千餘人,前往樓蘭屯田墾殖,以保障西域安寧,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
樓蘭四周被茫茫沙漠包圍,乾旱缺水,新墾田地若無水源灌溉,便無法長出莊稼。索勵利用自己是敦煌人、懂得敦煌開渠引水技術的優勢,召集鄯善、焉耆和龜茲三國的三千多兵士,親自指導開挖渠道,引來雪水,澆灌新墾良田。
然而,在莊稼豐收在望之時,此地河神卻來作祟。河神認為自己驅水澆田,勞苦功高,可將士們從不祭祀上供,便心生嫉妒,趁夏時天降暴雨,想沖毀河堤,讓莊稼無水可澆。
索勵深知敦煌祭祀河神的習俗,明白這是河神作怪。為保住河堤,他一面忙率眾將士加緊護堤,一面設壇祭祀。他親自在祭壇上奉獻五牲供品,焚香跪拜,進行祈禱。河神接受供奉後,水勢有所減弱。
他又帶領將士們列隊於河堤上,敲鑼擊鼓,大聲喊叫,刀槍猛刺波浪,亂箭齊發,試圖驅走河中妖邪。一連祭祀了三日,將士們在堤上也大戰、防護了三日,水勢才慢慢退去,最終保住了河堤。
由於渠水及時澆灌了莊稼,樓蘭新田三年連續獲得大豐收,糧食積存下百萬斤之多。索勵退洪水的事在西域諸國傳開,胡人稱他為“鎮水之神”。
在融入當地文化方面,索勵積極與當地的各民族交流互動。他尊重並學習不同文化的習俗和傳統,與當地的中原移民、西域各族以及遊牧民族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他鼓勵不同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他也注重選拔和任用當地有才能的人士,讓他們參與到地方治理和建設中來,增強了當地民眾對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工商業方面,索勵推行了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商人發展貿易。他加強了對商路的保護,打擊盜賊和劫匪,保障商人的安全。同時,他還積極組織和參與各種商業活動,促進了敦煌與周邊地區的經濟交流。
他深知絲綢之路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致力於維護這條貿易通道的暢通,使得敦煌成為了一個繁榮的商業中心。
在農業方面,除了在樓蘭的成功屯田,索勵也將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引入敦煌。他組織農民學習新的耕種方法,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他還關注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確保農田有充足的灌溉水源,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索勵的治理使得敦煌在軍事防禦、經濟發展、文化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為當地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的領導方式和政績不僅贏得了民眾的尊敬和愛戴,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在面對一些艱難抉擇時,也不得不做出妥協和犧牲。
例如,在一次返回敦煌的途中,部隊再次遭遇河水暴漲的情況。儘管他曾成功擊退過河神,但這次面對幕僚再次提出的獻祭女人的建議,為了順利渡河,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這一決定雖然保住了軍隊的行程,但也在他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
儘管索勵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妥協,但從整體上看,他在敦煌的工作成績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他在艱難的環境中,不辭辛勞,日夜操勞,努力開展工作,透過加強城防、發展農業、促進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