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況青天:正義之光,照亮蘇州(第1/3 頁)
況鍾(1383 年-1442 年)江西靖安縣人。
永樂四年(1406 年)況鍾踏上仕途,任禮部儀制司主事,當時他 23 歲。況鍾幼時聰穎好學,對書法很感興趣且寫的一手好字,秉心方直,律己清嚴,習知禮儀,處事明敏。
他原本可能會走科舉獲取功名之路,但在永樂四年,縣令俞益看中了他的才能,挑選他擔任書吏。
永樂十二年,況鍾書吏期滿九年,按例應允給赴京考職。時任禮部尚書的呂震與俞益相友善,俞益竭力推薦況鍾,歷陳他的賢能。恰巧呂震將扈從朱棣北巡,需簡選屬員,與況鍾交談後,對他大為器重。
永樂十三年春,況鍾以其才識優長,被錄為六品禮部儀制司主事。況鍾書吏起家,能被皇帝直接任命為正六品的官員,可見他很得成祖朱棣的賞識。在任職期間,他更加勤於職守,在重大典禮的安排籌劃方面表現出色,得到朝官的賞識。
此外,明朝實行“三途並用”的選官制度,舉薦也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況鍾能力超群,又遇到了俞益、呂震等伯樂的舉薦,使他有機會從小吏成為官員。
宣德五年(1430 年),況鐘被明宣宗朱瞻基特選為蘇州知府,在蘇州任職長達十三年。
蘇州府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歷史悠久,春秋時為吳國都城,歷經多個朝代變遷。人口也因變遷,洪武四年約 194 萬,萬曆六年月 201 萬。蘇州府地處江南水鄉,水資源豐富,水上貿易發達。
在明清時期,蘇州府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水系,成為重要的內河貿易樞紐。同時,透過長江、運河等水系與沿海地區相連,也參與了一定規模的海外貿易,其絲綢、茶葉、瓷器等特色商品在國內外市場都有較高的需求和流通。
明朝的時候蘇州府是明朝重要的經濟城市。交納賦稅最多,負擔最重,是全國最為突出的賦稅錢糧重地。
其商品生產和加工極為發達,如絲綢、棉布及加工業等。蘇州是絲織之府,自明代中期起,絲織業成為其最為重要的手工行業,並形成了較為先進的生產關係。蘇州還是棉布加工基地,棉布踹染加工在清代集中到蘇州城西閶門外上下塘,眾多棉布字號在此經營。
此外,蘇州也是全國最負盛名的書籍刻印中心,所刻書籍數量眾多、質量上乘、裝幀精良。
明朝文臣王世貞稱蘇州為“天下第一繁雄郡邑”。據史料記載,蘇州府每年上繳的賦稅幾乎佔全國的10。明朝統治時期,全國每年徵收的糧食大約2600萬石左右,而蘇州府獨自上繳250多萬石,上繳的數量是杭州府的近10倍。並且,蘇州的人口數量眾多,在明清時期屬於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蘇州的繁榮,主要得益於京杭大運河的帶動,使其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中心。當時有“凡四方難得之貨,靡所不有,下財貨莫不盛於蘇州”的說法。其經濟的繁榮也體現在多個方面,如“東南財富,姑蘇最重;東南水利,姑蘇最要;東南人士,姑蘇最盛”等描述。
況鍾在蘇州知府任上政績顯著,他破的案件主要是在蘇州府管轄的七個縣等地。
況鍾在蘇州府連任三任,在正統五年(1440年),他九年任期已滿,之後兩萬多人聯名上書挽留,促使朝廷最終撤回新知府的任命,提升況鍾為按察使,讓他以按察使的官銜和正三品的俸祿待遇,繼任蘇州知府的職務。
況鍾到任之初,假裝不懂政務,按照屬吏的意思辦事,暗中考察他們。幾天後,他召叢集吏,宣佈他們的罪行,並處死了情節嚴重的人,還裁撤了平庸無能和貪汙的官員。透過整治,扭轉了蘇州府的壞風氣,使吏治逐漸清明。
-況鐘上奏請求減免官田租,經過多次力爭,得到宣宗批准,減去官田租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