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皇太極的一生(第1/4 頁)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 年),努爾哈赤毒疽發作而死,皇太極繼承汗位,這一過程較為複雜,存在多種說法。
朝鮮的《魯庵文集》裡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的時候說:皇太極能實現我的志向。然後就去世了,也沒留下其他明確的遺名。所以皇太極得到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所說的話的。
長期以來,一些研究明清歷史的專家覺得,皇太極的汗位是從他的小弟弟多爾袞那裡篡奪來的。但是這種說法遭到一些人的懷疑。
因為努爾哈赤很痛恨多爾袞的生母不忠,在去世前特意命令她殉葬。那個時候多爾袞才十五歲,既沒有什麼功業,也沒有威望,所以不可能立多爾袞為繼承人。而且皇太極即位後,對多爾袞特別關愛和重視,多爾袞也盡心盡力地輔佐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出生於1592年。1626年,34歲的皇太極繼承汗位。彼時的他已步入中年,在這個重要的人生節點,皇太極肩負起領導後金的重任。
此後的十年,即1626年至1636年為天聰年間。在這段時間裡,皇太極積極推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貝勒勢力,使後金政權逐步走向穩定和強大。同時,他在軍事上也不斷開拓進取,多次對明朝發動進攻,擴大了後金的疆域。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天壇祭天,正式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這一重大舉措標誌著後金政權向更高層次的發展,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皇太極共育有十一個兒子和十四個女兒。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皇太極年12歲時就跟隨父兄作戰,參與了諸多戰役,逐漸積攢人脈。
萬曆四十年(1612年)參與殲滅烏喇部。在努爾哈赤宣佈與明朝作戰後,皇太極主張先攻取撫順,並命人扮作馬商進入撫順城,裡應外合成功攻下撫順,後又隨父親先後攻取開原、鐵嶺,攻滅葉赫部,馳援科爾沁使得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
努爾哈赤為汗前期,有意培養長子褚英為繼位人,但褚英心胸狹窄,擁權自重,對兄弟和群臣百般欺凌,後被努爾哈赤監禁並處死。
1616 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稱汗,年號天命,並封皇太極為和碩貝勒,稱四貝勒,命他佐理國家政務,處理朝中機要事務。此時皇太極 24 歲。
皇太極以其聰明才智和卓越的領導能力,被委以重任。在這個階段,皇太極開始接觸政務和軍事謀劃決策,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軍事經驗。他積極參與國家治理,為後金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他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樹立起自己的威望,為日後繼承汗位奠定了基礎。
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初,戰爭繁多,內外衝突嚴重,中央權力分散。皇太極採取各個擊破的手段,打擊、削弱各方勢力。
阿敏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子,為鑲藍旗旗主,是一位重要的軍事將領。當時阿敏負責駐守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灤州(今河北省灤州市)、遷安(今河北省遷安市)等地。
明朝大將孫承宗督兵二十萬進行反攻,阿敏面對明軍的強大攻勢,覺得後金軍難以支撐,又擔心自己陷入絕境,加上可能對局勢判斷失誤等原因,便下令盡殺明朝降將,然後棄城撤兵。
皇太極抓住這個機會,以阿敏棄守四城的罪名,下令諸貝勒共議其罪。僅三天,諸臣便按皇太極的意思定了阿敏 16 條罪行,將其從攝政貝勒降為庶人再到奴隸,並終身幽禁。這一舉措削弱了鑲藍旗的勢力,讓皇太極的汗位更加穩固,朝著加強中央集權邁出重要一步。
後金天聰五年(1631 年),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第五子,正藍旗旗主。在攻打大淩河城時,莽古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