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2 頁)
這待遇這排場還是大夏司農官外出辦差的頭一遭,足可見景帝對新糧種的重視。
一路餐風露宿,風塵僕僕,金耀林一行終於在十二天後趕著關城門的檔口,進了青州城。
蔣文淵有想過朝庭會派人來,沒想到會來的這樣快,還是司農寺最高長官金大人。詫異的同時,心中也倍感欣慰,想來陛下是極為重視這新糧種的。
金耀林一行將近三十人。縣衙壓根安置不下。蔣文淵只得差人就近包下了一家客棧,置了酒飯,將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安置了。
金耀林等一眾農官,一連在馬背上顛了十幾天,老骨頭差點散架。
不過他得記得此次來的使命,第二天一早被催促著去看紅薯。
既然大人們都不怕,蔣文淵一個小小的縣令自然不會攔著,當下便帶人回了西津渡。
雖來時心裡便有所準備,等看到倉庫裡堆成山的紅薯時,還是嚇了一跳。之後蔣文淵又領他們去看了那一畝半的紅薯田。
此時紅薯田裡只留下些幹掉的紅薯葉,和另外半畝還未來得極收割的黃豆。
金耀林運氣好,一腳踢到個落在土裡的紅薯,忙寶貝似的撿起來,拍乾淨上頭的泥土,小心的握在手裡。
回到蔣家大宅,蔣文淵把金耀林等人領到了後院,那裡還有幾壟後種的紅薯,如今正好可以收了。
聽說能親自收一回紅薯,幾位農官高興壞了。
就連這隊羽林衛的頭兒,也忍不住跑過來看熱鬧。他也想見識見識,這畝產幾千斤的高產糧出土的瞬間。
蔣文淵命人拿了鐮刀和鋤頭來,告訴他們先割去藤蘿再刨比較省事。幾位農官都是精於農事的實幹派,一點就通。當下,接了傢伙什兒就開幹。
不過短短的五壟紅薯,撐死了一分地。收完了一過稱,六百零七斤。
這會兒,他終於相信有畝產五六千斤的高產糧種了。他心中突然升騰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豪情!大夏的百姓,再也不會挨餓了。
金耀林一行一連在蔣家待了兩天。就紅薯明年推廣的事情,同蔣文淵一起做了細細地規劃。之後又馬不停蹄的趕回京城匯報去了。
除了金耀林,其他的三位司農官都留了下來,輔助蔣文淵做好明年的紅薯推廣。二十名羽林衛全部留下,專門看守紅薯種。
至此,蔣家人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
此時已入冬,金耀林一路北上,越往北越冷,臨近京城的地界還下起了大雪,差點凍掉他半條命去。
饒是如此,回到京城已是十一月十二了。他顧不得休息,回京的當天就進了宮,同景帝稟明,畝產幾千斤的紅薯確有其事,他甚至親自參與挖掘了。
他將當日刨紅薯一事,描述的繪聲繪色,聽得景帝恨不能自己親自去挖挖才好。
次日,景帝在朝堂上宣佈了這件事,頓時整個朝堂都轟動了。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一個國家的基石。當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這個國家離戰亂也就不遠了。
因此,連一向摳門的戶部尚書張修,也大聲地請求陛下重賞此人。
第32章 封爵
大夏的政治總體還算清明。
能種出這樣的高產糧,這是大功勞。有功就得賞,這是板上釘釘的事。至於怎麼個封賞法,那是皇帝的事兒,他們管不著。
倒是這些糧種可以打打主意。
於是圍繞著糧種的分配問題,大臣們又打起了嘴仗。
甲說:「運到京都來,統一種到皇莊。」
跟他不對付的乙立即反對「種到皇莊是假,你是想假公濟私種自家莊子裡吧。」
甲說:「你放屁。你是在說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