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第3/9 頁)
的“紅”不一樣。
明明已經過五關斬六將,走到了這個圈子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走不到的地方,但環顧四周,卻發現現實和理想的差距那麼大。
好在她有了第二次機會,她終於走入了自己想要的聚光燈的光芒中。
所以她的迷茫與不甘,其實都與沉浮掙扎的那些年無關,她其實沒怎麼想起過那些不停跑龍套,甚至連龍套都有可能跑不上的日子。
直到李寒香提起,於是那些早就被她層層封住的記憶重新呼嘯而來。
第一遍看劇本時,秦尤只覺得劇本優秀,然後她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無數遍,李寒香筆下女主的經歷一一將她的記憶喚起,她是怎麼跑遍片場連個試鏡都沒撈上的,她是怎麼在試鏡時被完全無視的,她是怎麼對講話牛頭不對馬嘴的選角導演笑著說出“你說得對”的……
那些早就褪色的回憶,被重新上了色,放進放映機,孜孜不倦地播放了起來。
有人說作家不該寫自己,確實,剖析自己的內心與經歷絕對可以讓這部作品真摯動人,但這無異於生啖自己的肉,還是嚼了八百遍後再餵給讀者。
或許演員也不該演和自己經歷太像的人,對,這麼演效果絕對出彩,要真實感有真實感,要靈氣有靈氣。
只除了對演員自己不好。
人腦有自動保護機制,再痛苦的回憶,只要不反覆被觸發或是反芻,時間久了總會被淡忘。
譬如秦尤,她從不回頭看,所以她從不痛苦。
但這份劇本幫她回憶,幫她反芻了。
所以,正
() 常情況下應該是演員看了份感人的劇本,第一遍十分感動,看得涕淚交加,但多看多看,尤其是背上幾十遍之後,也就麻了。
但在秦尤這兒,情況卻完全相反,她起初讀這份劇本時,客觀冷靜,甚至可以分心分析劇本的優勢具體在哪,但讀了一遍又一遍……讀了幾十遍之後,她卻反而忍不住攥緊了手,那些沉悶窒息,就像是潮水,退潮了那麼多年,然後終於翻湧上來。
不過,秦尤覺得這是好事。大多數情況下,演員讀劇本讀了太多遍後會“麻”,其實也就意味著真正上戲的時候,就缺了點第一遍讀到戲時的直觀感覺——那種最原始的,最直接的,沒有經受過任何理智分析的情緒。
如果是經驗豐富的演員可能還好,在接下來分析怎麼把這種情緒表演出來的階段,他們要麼會一直朝著這個情緒的方向前進,中途沒有任何偏移,或者哪怕中間偏了點,也可以透過回憶最初的感受盡快校正過來。經驗較淺的演員,就特別容易演著演著,自己覺得還挺好,演得很詳細很層次分明,但最後一看——哎呀,這怎麼和我最初讀到劇本時想象中的表演不太一樣呢?
這其實就是加入了太多理智分析的壞處,大多數人或許沒有演戲的經歷,那就舉個寫文章的例子,在寫作中有個非常常見的情況,就是經過反覆思慮反覆修改出來的結果,結果寫作者事後仔細一想,這和我一開始想寫的東西不一樣啊……
因為起初的想法只是一股衝動,它或許缺乏邏輯,甚至缺乏情節人物什麼都缺,但唯一不缺的就是那股純粹的情緒,而情緒才是真正打動自己也打動人的,在把這股衝動慢慢變成文字的時候,寫作者就會開始理智分析,但如果他們沒有校正的本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最初想表達的東西,就很容易被邏輯帶著跑,這時候他們考慮的,就不再是自己想表達什麼,而是怎麼表達更“合理”,而且由於這個過程是漸進的,表達的內容在慢慢慢慢變化,每一個階段的變化感覺起來都很合理都很靠譜,直到最後站在終點回頭看,寫作者才能發現自己究竟偏離了多少路線。
演員也是如此,在想著怎麼把這股情緒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