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2 頁)
然而想歸想,齊齊最終還是留在了城裡,而我則一個人回到那方生我養我的黃土地。原因也很簡單,家裡人,具體說是我爺爺堅決不讓帶齊齊回去,說這次只怕少不得要舞刀弄槍的,都是老爺們的事,女人回去不方便。
我們家從來都是爺爺一言九鼎,而且老人說的也在理,齊齊只能嘟囔著嘴留下,再說前段時間她還拉下了許多單位的工作,也不好繼續耽擱下去,就這樣我還足足哄了她一晚上。
坐了兩個多小時的飛機,又轉了幾次車,我終於一腳踏進了我們市。
距離上次離開家,已經足足過了一年,一年時間擱在珠三角的某個城市,肯定又是一番天翻地覆的新氣象,而在這個北方山城,卻是依然那樣從容不迫、知足常樂,說得難聽點就是不思進取。
而我最大的驚喜就是火車站的那個十字路口,終於裝上紅綠燈了,它可是承載了我五六年的期盼。再怎麼說這也是個旅遊城市,哪能讓遊客剛下火車就被一個人、畜、車亂竄的十字路口掃了興。雖說是靠山吃山,但再不講究也不能把五嶽獨尊的氣勢給敗了。
拉著我的行李箱,七拐八拐找到了我們鄰村老鄉經營的鄉村客車,沒想到我一上車,買票的大嫂就沖我嚷嚷上了
&ldo;大兄弟,你可回來了,怎麼才回來啊!&rdo;
我趕忙打招呼,僅從她的話裡,我就知道我們家的麻煩只怕已是婦孺皆知了。
從市裡到我家最快也要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直線距離其實不遠只是路有點繞,走起來有點像希臘字元&ldo;η&rdo;
我從鄰村下了車就步行回家,又是一路被人指指點點,也一路不停打招呼,看架勢不等我走到家,七村八廟的老少爺們就都知道我木子易回來了,這讓我不禁想起了當初第一次帶齊齊回家時的情形,那時齊齊的艷名就曾播灑了一路,但卻遠沒有今天我歸來這般轟轟烈烈、動地驚天。
進了村口,村裡人迎接我的熱情更加炙熱,其間擔心掛念者有之、同情支持者有之、旁觀看熱鬧者有之,後來我還知道,為道上大哥探風臥底的亦有之。
我不妨介紹一下我們村的情形,也便於後面的講述。
小山村不大,加起來也就40多戶,二百多號人。東面臨山,山勢有些像廟裡供著的坐像彌勒佛,坐東向西,南北延伸出來的山坡就是彌勒佛的雙腿,中間是山澗衝出的一條深溝,北坡寬闊綿長,南坡短窄。
村裡絕大多是住戶都是在北坡向陽面上,呈南北梯次分佈,僅四五戶在南坡上,呈東西梯次分佈。兩坡的中間交匯處是一條南北走向可通車輛的寬土路,路上有橋,山澗的水就從橋下穿過匯入村西的大壩。
而我家就是南坡幾戶人家之一,東傍大山,西臨溝澗。
在一路寒暄過後,我終於進了自家的家門,眼前的情形卻讓人大吃一驚。
像所有的北方農村一樣,我家的房屋看起來也算個小四合院,坐北朝南,北面正中是主房,東西兩側有側房,院門開在南面,緊挨著依次是雜物房、雞舍、洗手間。
我剛走到院門前,就看到原本紅漆的大門被人用利器劃得溝溝道道,斑駁怪異,迎門牆上的瓷磚也被砸得殘缺不全,完全看不出原來煙雨江南的圖案。
進了院門,既不像往常那般能聽到老狗大黃的犬吠,也聽不到雞舍裡咕咕、咯咯的雞鳴。看來真如電話裡瞭解的那般,都徹底光榮了。
我的母親酷愛養花,院子裡本有一個小的花壇,齊齊每次回家都要拿相機猛拍一陣,說帶回單位做電腦桌面,而如今映入我眼簾的卻不再有花團錦簇,而是一地的瓦塊磚頭。
我雖然對家裡的情況有心理準備,但現實卻讓我血往上湧。
先看到我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