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碾壓(第2/2 頁)
“扶蘇這個名字朕可以想了很長時間,有時在處理公務竟也會走神去想。”
“扶蘇這個名字好啊,寓指紫氣東來、欣欣向榮、氣勢磅礴之義,希望他能像香草佳木茁壯成長,成為國家棟梁人才。”
“這孩子也果然沒讓朕失望,小時候就十分聰慧,學習東西都特別有天賦,很多教導扶蘇的先生都誇獎扶蘇聰明。”
“他長大之後世人對他的評價是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
始皇帝說到這些時,滿臉的自豪和欣慰。
可又像是想到了什麼,神情變的無奈起來。
“多好的一個孩子啊,只是在那一件事之後徹底變了。”始皇帝的聲音很平淡,但君無雙卻聽出他的聲音裡蘊含著深深的疲倦。
“當年朕命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伐楚,扶蘇的外祖父昌平君羋啟,竟敢在陳郢起兵反秦,聯合楚軍,燒燬大秦糧草,致使李信二十萬大軍被楚軍圍困,最後李信的二十萬大軍大敗。”
“大秦的軍隊不是不能接受失敗,但不能敗的這樣窩囊,更不能以這種方式失敗,這二十萬將士的性命不能白白丟掉。”
“朕得知訊息後非常憤怒,正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朕下令將昌平君為首的楚系外戚勢力通通處死,一個不留,王后羋氏也被朕幽禁。”
“扶蘇心地善良,是一個仁慈的好孩子,親人被殺、母親也被幽禁,跑來向朕求情。”
“二十萬我大秦的將士,二十萬好兒郎,朕要是輕饒他們,如何給其他大秦將士一個交代,如何給老秦人一個交代,朕只能用法不容情將他無情拒絕。”
“這個決定對扶蘇的打擊很大,他開始對大秦堅持的國策感到質疑,對之前所學的秦法治國產生懷疑。”
“就在這時,他不知道從哪裡聽到訊息,儒家學派很適合作為治國方針,儒法主張的仁愛可以在避免法家嚴苛的道路上,促進國家和諧,緩解社會矛盾。”
“當時扶蘇迫切的需要一些外力助他走出迷茫,就去請教在儒家方面很有聲望的人淳于越。”
“淳于越得知扶蘇來向他請教儒學非常高興,畢竟朕知道亂世當用重典,所以在朝廷上更傾向李斯的法家,制定嚴苛的律法來約束世人。”
“淳于越想如果能用儒家學說影響到扶蘇,那麼在朝堂上,儒家就會增加很多話語權。”
“雖然朕一直未立太子,可扶蘇一直被朕當作儲君培養,這是天下皆知的事,儒家未來的發展也會不可限量。”
“於是他耐心給扶蘇講述孔子的仁愛,講述儒家的學說和理想。”
“這些知識是扶蘇之前從未接觸過,他開始對儒家學說產生強烈的興趣,知道了治理國家不一定要採取強制手段來維持社會秩序。”
“還可以採取“以德治國”,用道德規範和禮儀制度來引導民眾,創造出一個大同世界。”
“於是他正式拜淳于越為師,學習儒家知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