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那些年的人才選拔制度(六)(第1/2 頁)
【可以說明清兩朝的學子是深受其害,尤其是一些有才有學之士,對於八股文的抨擊更是不遺餘力,他們覺得憑八股文來論定讀書人的等次,那簡直就是不可取,這些個文章東拼西湊的,空洞無用,毫無治國理政之用。】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典型的八股文風就是囉囉嗦嗦,空疏無聊,同政治才能絲毫談不上有什麼關係。】 【這也使得許多有才之士怎麼考也考不中,就拿咱們明朝的大才子祝枝山來說吧!】 【祝枝山從小便有神通之名,他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若說他無才那就是在瞎扯淡,但是他考科舉卻是屢考不中,他於十九歲中秀才,先後五次參加鄉試,考了12年,才中了舉人,然後接著考會試吧!卻是怎麼也考不中,甚至連他兒子都比他先考中,可他就是考不中啊!沒轍啊!最後他只能放棄了。】 【這還得說八股文害人啊!人祝枝山有才有華,可就因不通八股之文,無緣於進士。】 彼時正一門心思研習著八股之文的祝枝山茫然若失,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還有晚清時期有名的大臣曾國藩考會試也是考了一次又一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而他本人也曾表示過對於八股文的看法,在他家書中曾對兒子如此寫道:“八股文、試帖詩皆非今日之急務,儘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 【由此可見,他本人對於八股這種問題是覺無益的,與其花費太多精力在八股文身上,還不如學習一些有用的知識。當然,彼時的曾國藩也是有了底氣,與他屢戰屢敗熱衷於功名之時不同了,在他的庇護下,他的兒子不需要走科舉之路,他自可以給他一條富貴之路,又何必去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這種沒用的文章呢!】 【不止他們兩位,其實啊明清時期的學子們無不在痛罵著八股文,可這是朝廷所規定的,這是科舉的唯一出路,他們有什麼辦法呢?只能是一邊痛罵,一邊含恨學習,爭取早日上岸。】 是啊是啊!真的是一把心酸一把淚! 明清時期的讀書人無不認同天幕所說的,他們恨極了八股文,但是,他們想要出人頭地啊!想要光宗耀祖啊!他們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了! 恨又如何?不願又如何?還是得學啊! 【這大抵就是明清時代大部分學子的心聲,然皇帝們不這麼想啊!他們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為了更好統治黎民,他們選擇禁錮著百姓的思想,他們不需要百姓們有太多想法。】 【所以明清統治者們標榜“求實尚正”,只許考生做“渾厚老成”的死板文章,不得用詩賦式的華麗詞藻,不得引用經典以外的其它任何書籍。八股文沒有詩賦策論那種旁徵博引、譬喻聯翩的絢麗色彩,也不可有其它任何越出界限之處。甚至即使在經典之內,還有犯上、犯下的禁忌。】 八股文有什麼不好的?這不是挺好的嗎?那些考不上的舉子是他們沒本事好嘛! 明清兩朝的帝王絲毫不覺得八股文有什麼問題。 【所謂的愚民政策莫不過於此,在統治者如此的想法之下,明清兩代的文字獄何其之多,多到簡直令人髮指。】 【思想的禁錮,使得百姓們越發愚昧,他們如同行屍走肉般,完全沒有了創造力,想象力,衰落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是清朝閉關鎖國後,再也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落後成為了必然。】 【而落後便要捱打,這也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就好比持強凌弱,以大欺小,你弱了,別人就會想著來欺負你,以至於清朝後期處於一路被打的境地,喪權辱國,賠錢割地那是常規操作。】 想起那段歷史,蘇安安不禁雙目通紅,可謂是異常悲憤,這也讓她對於清朝實在是喜歡不起來。 而隨著畫面的慘象不斷被播出,各位面的人們看的無不雙眸通紅,狠狠壓抑著自己憤怒的情緒。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此時此刻的腦回路卻是異常的相同,他們真的錯了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論何時都不該驕傲自滿啊!】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其中的悲歌何其之多? 那一段段於她而言已然是歷史的歲月,她無不感嘆,太多的悲痛,令她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