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羅馬尼亞加入同盟國(第1/2 頁)
之所以拿俄國比較,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東非能夠拿到最好的參照物就是戰前的俄國軍隊。
戰前在軍隊規模上超過如今東非的也只有俄國和遠東帝國,但是遠東帝國軍隊規模雖然龐大,但是他們裝備水平實在太差,戰鬥力堪憂,而且還分為多個力量。
而戰前俄國軍隊如果拋開後勤等因素,戰鬥力水平還是不錯的,而且戰前俄國的人口,領土面積等也資料也和東非相差不多,雖然美國的面積,人口等等也不差,甚至工業和東非體量也比較相近,但是戰前美國太過於輕視軍隊發展,尤其是美國陸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
在東非準備進行大規模擴軍和軍改的時候,歐洲戰場上也再次發生了一點變化。
1918年8月13日。
在歐洲一直“中立”的羅馬尼亞正式宣佈加入“同盟國”,剛剛獲得美國支援不久的協約國陣營,喜悅瞬間被衝散了不少。這給本就不明朗的歐洲局勢進一步加上了一層濃霧。
羅馬尼亞一直都是同盟國和協約國拉攏的物件,如果得到羅馬尼亞的支援,那就意味著己方多出近六十萬的兵力。而且羅馬尼亞的位置也相當重要,處在同盟國的腹地,同時還是重要的石油產地。
前世,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就對同盟國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使得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陷入被動之中。
威廉二世更是氣憤的將羅馬尼亞君主錫格馬林根的斐迪南一世踢出了霍亨索倫家族的族譜。
但是,這次歷史發生了改變,羅馬尼亞選擇了同盟國陣營,而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也很簡單。面對三百萬士氣正盛的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聯軍,旁邊還有虎視眈眈的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羅馬尼亞除了加入同盟國之外,沒有其他選擇。
羅馬尼亞首都。
布加勒斯特王宮內。
斐迪南一世正在和奧匈帝國皇儲魯道夫進行交談,可見奧匈帝國對羅馬尼亞的重視。
奧匈帝國皇儲魯道夫對著斐迪南一世說道:“恭喜羅馬尼亞國王陛下,你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有了貴國的加入,我們同盟國的實力將進一步加強,整個歐洲再也沒有能夠阻止我們的力量存在。”
如今魯道夫實際上已經是奧匈帝國真正的掌舵人,弗朗茨皇帝因為身體原因,基本上無法處理政務。
不過這也很正常,弗朗茨皇帝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按照前世的發展,弗朗茨本應該在1916年就去面見上帝,但是可能因為這一世沒有喪子之痛,且奧匈帝國沒有如前世那樣衰落的原因,所以弗朗茨皇帝一直活到現在,但是其身體也無法抵禦歲月的摧殘。
相比較之下,弗朗茨皇帝的弟弟,東非的斐迪南大公,可能比弗朗茨皇帝更加長壽,畢竟到現在,斐迪南大公的身體狀態都是生龍活虎的樣子。
斐迪南一世面帶著毫無破綻的笑意的說道:“是啊!如今整個東歐,基本上都是同盟國的天下,俄國現在因為內戰自顧不暇,只有巴爾幹半島西南邊的幾個小國垂死掙扎,我們羅馬尼亞也有義務為同盟多出一份力。”
口頭上這麼說,實際上斐迪南一世的內心卻是有些苦悶的。
在加入同盟國之前,斐迪南一世其實根本不想加入戰爭,或者說這麼早加入戰爭。
但是,同盟國已經結束了對俄國的戰爭,單單就奧匈帝國,就有將近百萬大軍,從東線迴歸支援其他戰場。
而在同盟國兵力從東線調往其他的戰場的時候,德奧幾個國家顯然沒有忘記羅馬尼亞這個中立國。
和前世不一樣,這次德奧兩國對羅馬尼亞的態度格外強硬,如果羅馬尼亞不加入同盟國,那同盟國將直接將羅馬尼亞從地圖上抹去。
面對同盟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