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仁宣盛世的輝煌與傳承(第2/3 頁)
子寧、黃子澄等大臣的家屬也得到赦免。
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以學問和忠誠著稱。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後,命方孝孺為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並大罵朱棣篡位。朱棣大怒,下令將方孝孺處以車裂之刑,不僅如此,還誅滅十族。
這起案件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成為明朝初期政治鬥爭的一個慘烈寫照。朱高熾即位後,鑑於方孝孺的忠誠和這起案件的嚴酷,赦免了方孝孺案中的部分受牽連人員。
同時還赦免了,黃子澄和齊泰。黃子澄在洪武十八年考中會試第一,歷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職。建文帝即位後,黃子澄與齊泰共同參與國政。他們力主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但削藩舉措操之過急,引發了燕王朱棣的起兵反抗。
齊泰是明初名臣,洪武十七年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建文帝登基後,官至兵部尚書。在削藩問題上,齊泰主張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奪得皇位後,黃子澄和齊泰均被列為“奸臣”,黃子澄被朱棣肢解而死,其族人不論老少全部斬首,姻親全部戍邊。
齊泰被朱棣擒獲後處死,兄弟全部被殺。朱高熾即位後,鑑於他們的遭遇,對其相關的一些受牽連人員予以赦免。及其家屬在經歷了多年的冤屈和苦難後,重獲自由和一定的權益,必然對朱高熾的仁德之舉感恩戴德,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朝廷內部的緊張氣氛,有利於穩定政局和社會秩序的恢復。
他們中的許多人是忠誠於建文帝,而非真正的叛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朱棣為鞏固皇位採取嚴厲手段。但朱高熾站得高、看得遠,明白過度懲罰不僅有失公允,也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團結。
朱高熾還深知百姓疾苦,廢除了永樂時期的許多苛政。停止了大規模的宮廷建設和對外征伐,減少了不必要的勞民傷財之舉。他減輕百姓賦稅負擔,鼓勵農業生產,還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征斂和徭役,讓百姓能夠更好地從事農業生產,從而增加糧食產量和家庭收入。他關注地方的災害和民生問題,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賑濟和救助。
朱高熾的仁德之舉深受臣民的愛戴和擁護。歷史上對朱高熾的評價較高,稱讚他是一位仁慈、寬厚的君主。《明史》中就評價他:“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正是由於朱高熾的仁德與智慧,以及他對歷史遺留問題的妥善處理,為“仁宣之治”拉開了輝煌的序幕。
明宣宗朱瞻基繼承和發展了這一良好局面,使得明朝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國家呈現出繁榮昌盛、社會安定的景象。
“仁宣之治”與西漢時期的“文景之治”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將民本思想置於首位,推行輕徭薄賦之策,重視農業生產,從而穩固了國家的經濟根基。在官員管理方面,皆注重選拔賢能之士,任用清正廉潔者,確保了政治的清明與高效。同時,倡導節儉之風,削減不必要的開支,為國家財政積累了豐厚的儲備,為後續的發展積攢了力量。
明朝“仁宣之治”的輝煌成就,離不開“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傾心輔佐。為明朝的繁榮與穩定立下了赫赫功勳。
楊士奇,這位出身貧寒卻才華橫溢的能臣,歷經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成祖時期,他初入仕途,憑藉出色的文書才華嶄露頭角。仁宗即位後,楊士奇被擢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成為內閣重臣。
他積極建言獻策,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為穩定仁宗時期的政局發揮了關鍵作用。宣宗時期,楊士奇更是內閣的核心人物,他在選賢任能方面獨具慧眼,為朝廷選拔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員。
同時,他力主整頓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