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落日餘暉下的紫禁城:光緒帝的跌宕人生(第2/3 頁)
了親政典禮。然而,慈禧太后卻以訓政之名繼續把控朝政兩年。即使在光緒帝正式親政後,慈禧太后依然透過各種手段對他進行牽制。她甚至將自己弟弟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靜芬立為皇后,以便在光緒帝身邊安插眼線,時刻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光緒帝在親政與大婚後,依舊如同傀儡一般,無法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負。
光緒九年五月(公元1883年6月),法軍進攻越南河內的紙橋,挑起了中法戰爭。次年,法國侵略軍在越南大舉進攻,清軍連連潰敗。慈禧太后藉此機會,罷免了恭親王奕及軍機處的其他幾位大臣。光緒十一年二月(公元1885年4月),中法戰爭結束。六月,中法雙方簽訂《中法新約》,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不敗而敗”,失去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藉口保護僑民增兵朝鮮。在中日交涉過程中,戰爭一觸即發。光緒帝極力主戰,他不願看到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希望能夠透過戰爭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然而,李鴻章等大臣卻對日本抱有幻想,主張避戰求和。最終,日本控制了朝鮮政權,中日戰爭正式打響。清軍在戰爭中接連失利,先後經歷了牙山戰役失利、平壤之戰失敗、鴨綠江江防之戰失利等。大連、旅順相繼失守,威海衛、劉公島也被日軍佔據,中國海軍覆沒殆盡。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一訊息傳來,光緒帝悲痛欲絕,他堅決不同意簽約,但在慈禧太后及其他後黨派的壓力下,最終流著眼淚在條約上蓋上了印。《馬關條約》的簽訂,讓中國的民族危機愈發深重,也讓光緒帝深刻認識到清朝的落後和腐朽。他迫切渴望透過變革來實現國家的富強,拯救這個瀕臨崩潰的王朝。
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讓光緒帝意識到朝中大臣不可信任,他決心改變現狀。1895年,康有為考中進士,光緒帝授予其工部主事職務。此前,康有為曾聯合眾多舉子上書要求拒和、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之後,他又多次上書光緒帝,提出變法的步驟和措施。光緒帝對康有為的變法主張十分讚賞,兩人的思想逐漸契合。
光緒二十四年正月(公元1898年2月),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帝決定召見他。然而,由於頑固派的阻撓,光緒帝未能直接召見康有為,但他還是在總理衙門召見了康有為。在這次會面中,康有為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變法思想和計劃,光緒帝深受啟發,堅定了維新變法的決心。公元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正式開始了百日維新。
在變法期間,光緒帝幾乎天天釋出新的詔令,在各個領域進行改革。在文教方面,設立京師大學堂,廢除八股文,鼓勵興辦西學;經濟上,鼓勵商業,支援民間辦企業;軍事上,設立新軍,學習西方先進軍事訓練和購置先進武器。這些改革措施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對變法進行了強烈的抵制。
慈禧太后暗中操縱,公元1898年9月21日,回宮並宣佈重新訓政。她以光緒帝的名義下令緝捕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戊戌政變發生。康有為提前得到訊息,逃離了北京。而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六君子”則被捕入獄,並於八月十三日(公元1898年9月28日)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光緒帝被囚禁於中南海瀛臺涵元殿,失去了自由,他的變法夢想也僅僅持續了百日便宣告失敗。
維新運動結束後,光緒帝雖然擺脫了被廢黜的命運,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經徹底結束。他每天仍需陪慈禧太后臨朝理政,但不過是擺個樣子而已。在瀛臺的日子裡,光緒帝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能透過讀書、寫字、記日記、學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