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1/5 頁)
用多年,已很破舊,兩廠合為一個新廠,應有新的面貌,應有新的廠房,但怎麼建,我還未考慮成熟,我傾向於紡織染分成三個分廠,各有獨立的廠房,這種廠房可以是樓閣式的王字形,加上一棟樓下為交易樓,二樓為庫房,三樓為管理人員辦公用房,四棟樓在黃埔江邊一字排開,為松江增色不少。”
正仕:“我估計媽很快就到上海了,我們把兩種方案都給她說,看她的意見怎麼樣,最後聽媽的。”
芙蓉:“正仕,這裡隔松江城有三十多里,只是交通可借黃埔江之便,松江作為棉紡織中心僅兩個廠是不行的,不如我們再去松江仔細考察整個棉紡織情況。”
兩人花了一個時辰,走到松江縣,結果發現松江城並不大,他們走進一個棉布莊打聽松江棉布的織造廠在什麼地方,老闆告訴他,東門外有座長生橋,過橋便是一片廠房,織工、紡工皆在橋上等僱主。他們到東門外一看,一大片院落,家家戶戶有機杼之聲,規模都很小,幾十張織機的都鳳毛麟角了,松江城裡有個棉布街,還很熱鬧,買賣也很興旺,但規模都很小,他倆很奇怪,不是民諺有買不盡的松江布嘛,問路旁有一位看似很有學問的老者,老者說:“年輕人,那是前朝萬曆年間鼎盛時的說法,並不是現在,現在棉紡織業到處都有,哪的才只松江呢?”
兩個人方才明白,自己鬧了個刻舟求劍的笑話。
兩天後劉芳等一行到達上海,正仕與芙蓉各自彙報了自己的想法,劉芳認為天下現在主要穿棉,為把棉紡織業做大,只搬弘利廠來上海,現在趁上海修廠房的時間,在我們老長工第三代中招收一千五百學徒,作擴大一倍的打算,要求半年學會。
芙蓉:“媽。真是大手筆,原來這兩個廠便已居大清棉紡織業的牛耳。現在又擴大一倍,我們管家作為大清棉紡織業的龍頭老大是確定無疑了。”
劉芳:“現在我們新建的都往吳淞江北岸發展。在洋貨大樓的西側建紡織品大樓,再往西為弘利棉紡織廠,城裡土地有限,只能將各交易坊建成閣樓式,立在江邊又壯觀又便於管理,芙蓉,你按紡紗樓、織步樓、染步樓、庫房兼管理人員辦公設一樓,四座樓後為住房院落,再用圍牆一圍的安排。先進行細部設計。”
芙蓉:“媽,松江那邊,燒的燒,壞的壞,我建議重修過,那地方兩廠合併加中間的空地,有一千五百畝,呈長方形,為了有利觀瞻。我準也仿上海,面對黃浦江而建,也是閣樓式,同時為了以後的發展。準備裝工作樓建大些高些,按紡紗樓,織布樓、染布樓、庫房及成品展示樓。新工藝實驗及管理人員辦公樓等五棟大樓從東到西排在江邊,其後為七棟工匠住宅樓。高七層,也留有餘地。只其中中間的第四棟一二三棟為便民商店,四樓為餐館,五樓為大管事和管事住,第六樓的客房,第七樓為我們管家的住房,再上還有兩間五層的望樓。四周為一圈圍牆,大門開在南邊正中,有門房和門衛人員,這樣既安全,又便於管理,我和正仕在松江單獨招標興建。”
劉芳說:“可以!”
隨即芙蓉開始對弘利棉紡織廠按新的理念進行設計,初搞完成後,經劉芳審定修改,便定下來了,接著又設計弘順棉紡織廠,初稿出來後,經劉芳修訂,也定稿,交正仕拿去松江。
方案定下來立即請來木工邦魏幫主,告訴他進行二樓三樓皆要以紡織操作,因此強調樓層的牢實,商討結果,三棟做坊樓每棟千兩,紡織品交易大樓兼庫房五層一千二百兩,住房為四合院式六樓一底,一家一套,共一千五百套,一套五兩共七千五百兩,共一萬七千兩,成交,要求年底交房,正仕在松江也以八千兩招工開建。
第一一零回以木克火
崇仲與明月在管世敦帶領下會見了米幫易幫主,聲稱他們有大量稻穀,想從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