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2/5 頁)
命。
在坦能堡親身體驗過聯軍飛行軍團的威力,從科納克里敗退的守軍又把霹靂炮的情報帶了回來,從而使巴薩卡對聯軍的強橫實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立即以前所未有的謹慎開始部署防禦體系。
第一,以班加羅爾為中心,在周圍20公里的範圍內實行堅壁清野。所有的人口、糧食、牲畜,全部遷入城內,木料和磚石也全部搬走,剩下的全部付之一炬;樹木無論大小,悉數砍光、燒光,甚至連柴草都不留下;所有的水井都投以毒藥,或者把家禽的屍體丟進去,將其汙染掉。
第二,離10公里處,建立警戒圈。沿警戒圈邊緣,每隔五百米間隔,在制高點上設立一個由五名騎兵組成的偵察哨,形成一道警戒線。偵察哨之後,每隔兩公里設一聯絡哨,保持偵察哨與城池間的聯絡,白天舉旗幟、晚上舉火,隨時通報敵情。此外,各交通要道和關卡,還額外設定了10人一組的機動小隊,負責偵察敵情和抓捕奸細。
第三,城上投石機覆蓋範圍內的城外土地物一律剷平,以掃清射角和視線,也使敵軍暴露無遺。
第四,在距牆根10米外額外挖出一道護城壕,壕內水深三米,水面下10厘米處交錯埋插長短不一的竹刺;護城壕後,構築一道夯土的矮牆,後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壕範圍,以配合城上守軍;再向內,是寬2。5米的拒馬帶;最後,在距牆2。5米以內,是5行高出地面0。5米的交錯尖木樁,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
第五,在環城路後側100米處,增加一道夯土矮牆,牆前再挖一道深3。5米,寬3米的壕溝,內塞柴草。一旦敵軍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牆,並據牆與城牆友軍夾擊之於環城路上。
第六,在城門外15米和城門內6米處,各築一道根厚5米的高牆,遮住城門兩頭,使城外無法偵察城門情況,敵軍攻門時以外牆與城門之間木寨據守,並從城頭攻擊其側,敵軍破門入城後,則在內牆與城門間的夾道展開兩面夾擊,同時從城頭攻擊其側。
第七,為了應付聯軍霹靂炮的威脅,巴薩卡決定以炮對炮——射程800米的投石車打擊敵軍指揮點和拋石車陣地,以射程500米的投石車,打擊敵軍工程作業部隊陣地,最後以射程300米的投石車打擊敵軍的前線攻城器陣地。同時,為了防止遭到反擊,以及減輕運送石彈的困難,拋石車不設定在城頭,而是全部隱藏在城牆內側,由城頭上的軍官指揮射擊。
坦能堡失守之後,諾曼三世就開始在南部地區徵集軍隊。面對迫在眉睫的致命威脅,貴族們再也不趕敷衍了事,紛紛把最後一點家底都拿了出來,很多人甚至親自率領私兵趕赴班加羅爾,誓與皇帝陛下共存亡,等到巴薩卡接手的時候,居然又有了將近20萬軍隊。
巴薩卡知道這些軍隊幾乎全部是烏合之眾,雖然數量龐大,但是戰鬥力可能連原來的帝國正規軍的一半都不到,所以只能用數量來彌補。
巴薩卡一舉從城內徵集了10萬民壯,其中25%的成年男子編成五個軍團,配發標準制式的武器裝備,擔任後備兵員,佔50%的成年女子負責工程作業和運輸作戰物資,剩下的老弱擔任後勤雜務。
為了儘快提高戰鬥力,巴薩卡以前所未有的嚴酷手段訓練軍隊,稍有懈怠者,即刻斬殺。剛剛開始訓練的幾天,每天都有幾十顆腦袋掛在營門上,十幾天後,被砍頭的幾乎絕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軍容軍紀煥然一新,戰鬥力明顯增強。
針對民壯的特殊情況,巴薩卡沒有把提高戰鬥力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側重點放在旗號和命令上,確保每個人都能準確理解,不至於幫倒忙。
班加羅爾作為塔斯曼國都,武器裝備的儲備非常充足,在全員配發個人裝備的同時,沿城牆每50米就部署投石車一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