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當意識到朱標性格過於慈善時,他曾試圖加以改變,以至於有一次專門叫人將滿載屍骨的大車拉到朱標面前,故意刺激他。洪武十三年,儒學大師、同時也是太子傅的宋濂得罪朱元璋,朱元璋不光逮宋濂二子下獄,且傳旨御史,準備把宋濂殺頭抄家。朱標聞訊,趕到御前泣諫:&ldo;臣愚戇無他師,幸陛下哀矜裁其死。&rdo;朱元璋怒斥道:&ldo;俟汝為天子而宥之!&rdo;朱標悲絕無門,竟投金水河自殺,幸被救起。朱元璋聽說,哭笑不得地罵道:&ldo;痴兒子,我殺人,何與汝也!&rdo;父子心性之迥,竟至此乎?
其實,有子若此,恰恰說明朱元璋內心矛盾的兩面,否則,朱標不會被教育成這樣。而且這種教育不僅從朱標身上體現出來,也繼續延至太孫朱允炆。朱元璋在遺詔中指定朱允炆繼承皇位時(朱標不幸於洪武二十五年病故),對他有四字評價:&ldo;仁明孝友。&rdo;朱允炆的仁厚較諸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父親早死,三個弟弟尚年幼,朱允炆悉心關愛,日則同食,夜則同眠。朱元璋看了,又感動又欣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朱元璋即讓其&ldo;省決奏章&rdo;,鍛鍊考察他的執政能力。年輕的皇太孫立刻顯示出與祖父的區別,&ldo;於刑獄多所減省……嘗請於太祖,遍考禮經,參之歷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太過嚴苛】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德焉&rdo;。《明史》評價朱允炆&ldo;天資仁厚&rdo;、&ldo;親賢好學&rdo;,說他當皇帝短短四年中的施政&ldo;皆惠民之大者&rdo;。假使朱允炆不是迅速被叔父朱棣推翻篡位,從他的稟性和當政時的作為來看,也許真能出現極權專制而得仁君的奇蹟。
草莽之雄朱元璋 草莽之雄朱元璋(26)
但這是不可能的。惡的極權與善的仁政,水火不容;並且惡肯定會戰勝善,因為這種惡來源於體制,而這種善僅僅是個人修養,後者的脆弱不堪一擊。朱元璋締造了一種本質上惡的體制,卻把太子、太孫依仁厚之君的標準來培養,還指望他們駕馭得了這種體制,不啻於置其於瓿內焙烤。體制如此,那個暴虐鷙狠頗得朱元璋衣缽的朱棣,必然勝出;極權天然地是為這種人物預備的。
在通往極權的道路上,朱元璋大開殺戒,無論同起草莽、忠心耿耿的元勛,還是計定乾坤、輔國佐君的良臣,或者能徵慣戰、勇冠三軍的宿將,一一被他除盡。等到建文帝‐‐‐他的仁柔太孫繼承大統時,除了一張高高置於金鑾寶殿上的龍床,朱允炆身邊竟無英才,要麼是方孝孺{46}那樣剛正有餘、韜略不足的正人君子,要麼是李景隆{47}那樣的紈絝子弟。當朱棣聽到李景隆被任命為大將軍、統兵五十萬殺來時,哈哈大笑,說出如下一番評語:&ldo;【景隆】智疏而謀寡,色厲而中餒,驕矜而少威,忌剋而自用。未嘗習兵,不見大戰。&rdo;朱允炆的前敵總司令居然&ldo;未嘗習兵&rdo;!那麼,熟知軍機的人哪兒去了?都被殺光了!設若藍玉還在,朱棣能笑得出來嗎?{48}可憐朱允炆從小被當做一個賢君培養,一肚皮墨水兒和聖人之道;而在他的對面,那個燕王叔父,反而因為被委以&ldo;屏藩帝室&rdo;的重任,長年戍邊練兵,是個嫻於兵馬的沙場老手。朱元璋機關算盡,唯獨沒有算到禍起蕭牆之內,藉以羽翼皇室的保護網,末了恰恰向他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收緊、收緊,將其扼死其中……
不是朱棣不重親情,實在是皇位的魅力太大太大,而父皇創下的體制又賦予他奪取皇位的天然便利。放眼望去有什麼力量能制衡他?別說制衡,就是有能力伸出手指頭扯扯他衣袖的人也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