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第1/2 頁)
溫、周確實不是什麼好東西,《明史&iddot;奸臣傳》共列八大奸臣,此二人即在其中。不過,錢謙益就很正派嗎?《三垣筆記》載一事,說清兵南下,錢謙益北上迎降,留在家中的柳隱(柳如是)與一私夫亂,被錢謙益之子送至官府,杖死;為此錢謙益恨透了兒子,從此睽目,對人說:&ldo;當此之時,士大夫尚不能堅節義,況一婦人乎?&rdo;聞者莫不掩口。這個故事肯定是編的,因為柳如是死在錢謙益之後,而且根本不是被官府打死,是上吊自盡。但有人在錢謙益身上編這個故事,卻無疑是表示士林對他的鄙夷。柳如是被官府打死無其事,偷沒偷人也未必是真的,但錢謙益迎降總是確鑿的,而且卑下不止一端,甲申之變後,弘光小朝廷在南京籌建,他馬上趕了去,拍馬士英、阮大鋮馬屁,還贊助替&ldo;三案&rdo;翻案。明末黨爭,本有正邪之辨,但到最後,恐怕已根本蛻變為拉幫結派,令國家徒陷於內耗。溫周之得逞,實在是鑽了明末政壇宗派主義太過嚴重的空子,將崇禎對士風的不滿和絕望加以利用的結果。崇禎支援溫周不對,但他對黨爭的不滿有沒有道理呢?大有道理。黨爭作為導致明朝亡國的原因之一,沒有疑問,中立的李清,就以切身感受論道:&ldo;信哉,明黨之能亡人國也。&rdo;{180}
試想,貪賄之風遍及整個官吏階層,素日工作中又&ldo;不肯實心用事&rdo;、慣於敷衍塞責,國運多舛時群臣卻把一大半心思用在爭詈排陷上……這樣的局面,怎麼不令崇禎沮喪?
關於崇禎&ldo;有君無臣&rdo;看法的形成過程,文秉作出如下分析:
逆璫餘孽【魏黨】,但知力護殘局,不復顧國家大計;即廢籍諸公【被罷黜的東林黨政治家】,亦閱歷久而情面深,無復有贊皇魏公其人者【像唐太宗身邊魏徵那樣的人】。且長山【大學士劉鴻訓,長山人】以改敕獲戾,而上疑大臣不足倚矣。未幾,烏程【溫體仁,烏程人】以枚卜告訐,而上疑群臣不足信矣。次年,罪督以私款僨事【袁崇煥下獄事】,而上疑邊臣不足任矣。舉外廷皆不可恃,勢不得不仍歸於內【宦官】。……雖聖主日見其憂勤,而群上【大官們】日流於黨比。痼疾已成,不復可藥矣。{181}
閹黨餘孽,唯圖自保,千方百計阻撓撥亂反正;而早先積極進取的東林黨人,如今變得世故滑頭;宰相級大官居然私改聖旨,崇禎從此覺得重臣不可信;&ldo;枚卜之爭&rdo;令崇禎從此覺得群臣都不可信;袁崇煥一案令崇禎從此覺得邊臣也不可信。最後整個外廷都失去了崇禎信任,只得重新依靠宦官。這邊廂,皇帝日甚一日地操憂勤苦;那邊廂,朝廷中的頭麵人物也日甚一日地醉心於宗派鬥爭。
就這樣,崇禎一步一步走向那個著名的結論: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李自成攻入北京前一天,情甚危,崇禎緊急召見百官,彼此相視無語,束手無策。&ldo;上書御案,有&l;文臣個個可殺&r;語,密示近侍,隨即抹去。&rdo;{182}這一刻,崇禎對群臣的仇恨達致頂點。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 難兄難弟:由校和由檢(47)
上面,文秉已談到崇禎對群臣失望的標誌,是重新依靠宦官。
這苗頭在他下旨撤回各鎮守太監後不久,即已顯露。崇禎元年五月,他重新委派內官提督京城及皇城各門。崇禎二年十月&ldo;乙巳之變&rdo;即皇太極率十萬滿蒙騎兵突入關內、逼臨北京之際,他又將太監安插到軍營中充當特務,從事監視,或稽查人員編制、軍餉情況。到崇禎四年,派遣太監的範圍,波及政府部門,朱由檢最關心也最不放心的是錢的問題,於是他挑選了兩個與此有關的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