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第1/2 頁)
周文思索了一下:「若是隻提供成衣廠和印刷廠的照明,那麼現如今的這個沼氣池也足夠用了。」
製衣廠和印刷廠的主要目標是平民和寒門,求快求量求價。製衣廠僱傭的是皇宮中年老的宮女,在製衣廠中,她們可以獲得機器織成的大塊而織線整齊細密的粗布,利用製衣版按照身高裁剪成四種布料,然後用腳踏式縫紉機縫製便出便於幹活的短打上衣和闊腿褲。相較於以往使用笨重的老式織布機耗費數月時間才能製成一件衣物,在製衣廠中,一個手巧的女工一日之內便可縫製數十件衣物。
製衣廠每日會管一頓乾飯一頓稀飯,不可帶出,但就是這兩頓飯,遠比一般人家中的女子吃的更好。這些宮女被從皇宮中放出時大多都二十多歲了,若要急著嫁人很難嫁得良人,倒不如留在製衣廠中,憑藉每日賺的銅板為自己攢一些嫁妝,反正自己能掙錢養活自己後腰板也硬氣,可以慢慢挑選自己喜歡的如意郎君。
而印刷廠如今僱傭的則是老年的內侍,如果不能在年輕時攀上高位,或想辦法攢下一筆錢,這些內侍過的比那些老宮女還要悽慘。為了守密,皇宮中的小太監是不允許識字的,除非是像是蕭不聞那樣,說是內侍,實則早有別的工作,這樣的倒是允許去學一些。不過他們久居皇宮,心靈手巧心思細膩正適合去印刷書籍。
「朕打算在睢陽城郊外再建一個織布廠和成衣廠,製紙廠最好也轉移到郊外。」
這是蘇洵思索了幾天後的決定,現如今試驗園區中不單單要嘗試培育各種耐寒耐旱的作物,還有一個專門開闢出來研究的格物館,冶鐵、制玻璃、製紙、印刷、紡織等都堆砌在其中,已經有些擁擠了。
他打算將一些輕工業和手工業,比如說是織布廠、成衣廠和製紙場逐步轉移出去,使試驗園區整體逐步朝著研究型方向轉變。
只不過冶鐵和制玻璃,一個是國之重器,另一個則是現如今禹朝重要的奢侈品來源,最好還是要放在守衛較為森嚴的皇莊中。
「當初朕命世家耕種的耐旱作物已經成熟,國庫漸豐,但百姓們依舊因乾旱而受苦,與其直接發放糧食,倒不如以工代賑,命令他們建造廠房,這樣一來,等廠房建立好了,也到了秋收時節,便可將這些工人放回收割自家糧食。而等到了冬天農閒時分,則可再度命其來工廠工作,補貼家用。」
這兩天,蘇洵突然意識到一件事。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自然有乾旱和兵禍的緣故,但即使是風調雨順的年代,百姓們家中也不一定有多少財富,全因此時的產出太過單一,男耕女織,農閒時就只能數著家中的糧食乾坐,頂多女子織織布,男子打點野味罷了。
「對,還可再建一個養兔場,但最好和幾個工廠的位置稍微隔開,免得疫病傳染。」
他早就想發展畜牧業了,但怎奈何無論是他還是這個時代的人,對大型養殖場都毫無經驗。也許從繁殖快、好養活的兔子開始養起是個不錯的注意,兔子吃草,也可僱傭孩子去割草,而兔肉、兔毛、兔皮都是寶貝。
「以工代賑……」周文回味了兩下,明白了,「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直接發糧易使百姓養成惡習,而青壯年閒下來後還容易滋生事端,倒不如命其建造工廠,正好工廠建好後,還可命其在農閒時於工廠工作。」
周文自然也感覺到現如今試驗園區內工廠繁雜互相干擾的問題,逐步將一些不太重要的產業轉移出去,是個不錯的主意。
這便是初步敲定了,這些工廠說到底都是屬於他的產業,甚至都不用和其他官員商議。不過蘇洵有意將此種模式複製到其他城池中,那麼培養一批精於此道的濁官便十分重要了。
他點頭道:「將工廠的建造和後期執行擬一個章程給朕,朕明日派人調出糧食並選出濁官,儘快建造保證能在秋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