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2 頁)
也正因為如此,項羽善於用己而不善用人。他的手下多為兄弟義氣,好武鬥勇之輩。少有范增之智卻不能善加使用。同時,項羽也缺乏識才之能,沒有什麼伯樂式的惠眼,更少能給於別人足夠的信任。他不識韓信之才,疑心於鍾離昧等人,逼走范增,這都是嚴重的缺乏政治領導能力的表現。
可見,項羽雖有仁義之心,可對手下將士關懷有佳,卻不能信任別人,不善識人用人。是個好老大,卻不是個好領導。另外,雖然當時各方軍隊在戰爭中都有屠城的紀錄,但項羽的屠殺顯然最多,且是以屠殺拉一威脅對手,反而造成對手的強烈反抗。而漢軍在最後垓下之戰前的屠殺顯然要比項羽成功的多。這也是他的性格問題。
總替來說,項羽的自有問題是他的性格以及過於年輕,且少時沒有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的綜合效果。
而下面,就要結合項羽在楚漢戰爭中的表現,既談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又談他政治領導能力不足所帶來的麻煩,以及前面所說的政治環境不利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其最終失敗的原因。
由於田榮反判,項羽剛回彭城便馬不停蹄的北上擊齊。在原來的戰略謀劃已經失效的基礎之上,項羽同時做出了軍事上的全新戰略重組。
楚漢戰爭第一階段,項羽在軍事上遇到的新環境和制定的全新戰略是這樣的:
政治軍事環境:田榮並三齊威脅楚國後背,彭越謀反同樣威脅楚國後背,趙國再次合併且背判。
在這一環境下,楚漢戰爭一階段項羽的軍事戰略是先東後西。由於劉邦有三秦遷制,楚漢之間又有韓國緩衝,同時三楚王又在南方威脅劉邦東進。
所以,漢元年七月,項羽果斷殺掉韓王成,該立鄭昌,同時以韓國為中心構建扇形防禦體系。以三秦和中原防線贏得時間。其親率主力北上擊齊。從這裡可以看出,項羽對未來所將面臨的兩線作戰是非常有預見性的。就項羽當時的戰略計劃而言,他將先攻齊、後滅彭越,再西向攻劉邦。項羽甚至明確意識到北方趙國將加入劉邦,而趙降,則魏處於秦、趙之見,必也會迫於壓力參加功楚軍團。所以項羽在防禦體系中加強了北先防禦,派龍且守北,同時重用殷王司馬昂。
漢元年八月,劉邦進攻三秦,還定三秦。隨後,劉邦命部將薛歐出武關向楚地進軍,被楚軍扇形防線南翼阻於陽夏。
漢二年四月,劉邦聯合二秦、魏、趙各方反楚力量,趁項羽無暇西顧,先迫降河南王申陽,又煽動韓國內亂,再繼而俘虜殷王司馬昂,隨之集合各路大軍56萬攻楚。在這樣危機的時刻,項羽依然無動於衷。這裡可以看出,項羽不願意在平齊未盡的情況下西出,因為這樣會陷於兩線作戰的泥潭。對於項羽來說,其扇形防線的第一層被破,那還有龍且等人的第二層,而且還有三楚王的側翼保護。事實上對於項羽來說,防線不是用來擋住敵人的,而是用來爭取時間的。事實上,在軍事教條中,防線的作用從不是擋住敵人。防線的作用有三:贏得時間,引導敵人的攻擊方向,進攻的前沿基地。比如長城,許多人都認為長城是用來筐住自己擋住敵人的,其實那是不懂軍事,是無知!
但是,由於英布背盟,使得共敖被孤立,吳芮又被擠在南疆且身體不好,這樣,三楚的力量對劉邦東進已經構不成實質上的威脅了。也因此,彭城被徹底佔領。才引發了彭城之戰。
雖然一階段項羽的戰略計劃沒有成功,但出於純軍事觀點來看,項羽的計劃本身是正確的。齊國反抗和英布背盟是政治事件,而不是軍事失誤。所以,在一階段,項羽的戰略部暑是得當的。
第二階段,一直是史學家疑問最多的地方。首先是項羽陷入了此前他一直在避免的兩線作戰,二是項羽坐視北方被韓信所佔卻不管。
在這一堅定開始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