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1/2 頁)
小評:滅西燕之戰,是慕容垂戰術應用的顛鋒,生動體現了東方兵學的精髓,說明瞭什麼叫&ldo;兵無常勢,水無常形&rdo;。此次戰役,打了一次軍事史上極其罕見的,進攻方以靜制動大敗防卸方的戰例(一般情況下,這種戰術可是防禦方的專利)。因為慕容永也是身經百戰的宿將,水平非翟釗可比,所以慕容垂對付他的手段,也與對付翟釗大不相同,他不斷製造和更改進軍的情報,在實際行動上則有意與給西燕掌握的情報拉開距離,多方誤導慕容永,終於使得多疑的慕容永對後燕軍行動出現誤判,讓開了最關鍵的滏口陘,徒勞地南來北往奔跑了數百里,使本該以逸待勞的西燕守軍變成了以勞擊逸,完全喪失主動權,到此,勝負其實已定。至於進攻臺壁,調敵入甕,略施小計,伏擊慕容永,那是因為慕容永已經身不由已,不得不打那一場必敗的仗。按個人觀點,僅就戰術應用的巧妙而言,本仗已達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最高境界,其他所能找到的戰例,至多與此戰打平,再無超越!
說起來,慕容垂的這兩個對手錶現確實不同:翟釗因為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失敗,慕容永因為不相信自己眼睛也失敗。當兩位天涯淪落鬼相會於地下,慨談生前事時,想來定會大發感慨:&ldo;天哪!怎麼打才能不輸給那個老妖怪啊?&rdo;
道祐掛帥上
晉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五月,在西燕被慕容垂&ldo;超渡&rdo;九個月之後,後燕發起了又一次動員規模更大的戰爭,目標:是報復一年前出兵救援西燕的北魏(東晉已經教育過了,該輪到拓跋珪被教育了)。在表面上看,這次進攻陣容龐大:主帥是太子慕容寶,副手包括身經百戰的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統率主力部隊八萬人,另外還有範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統率的一萬八千人後續部隊,合計兵力共九萬八千人。在慕容垂深得重用的子侄輩名將中,僅有高陽王慕容隆因為座鎮老家龍城,太原王慕容楷因為病勢沉重而沒有參加(一個月後,慕容楷即病逝)。當然,陣容雖然龐大,但遠不完美,比起徵討翟魏與西燕的後燕大軍,此次後燕軍雖然數量更多,卻缺少了一個最關鍵的人物,後燕軍的靈魂:慕容垂。
有一點值得注意:在前年十月,慕容垂進攻西燕前的御前軍事會議上,到會眾將有很明顯的厭戰情緒,多數反對開戰。那時距離後燕的再上一次重大軍事行動--滅翟魏之役已有一年多時間,但眾將仍認為戰爭太頻繁,軍隊過於疲勞,力主國家應該休養生息。而今,出兵討魏距離西燕之役的結束只有九個月,而距離南征東晉的結束更只有五個月,而且此次出兵的規模更大,軍隊和國家民眾的疲勞度理應比滅西燕前更大。再從後燕的國家戰略而論,西燕是必須滅亡的,而北魏則可打可不打(它並不屬於前燕的舊疆土)。這一舉動本該激起眾將更大的反對浪潮才對,但奇怪的是,歷史卻沒有記錄過有哪一員將領對此次出兵提出反對或質疑。
出現這種情況,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眾將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史書上沒有記錄;二是眾將不反對此次出征。真相會是哪一種呢?
以筆者推測,真相應該是:眾將贊同徵討北魏。而後燕眾將之所以贊同徵討北魏,是因為他們(除掉慕容麟這樣的少數)認為拓跋珪比慕容永好對付!這種看法可能讓知道了歷史程序的後人啞然失笑,但事後諸葛亮總是容易做的,真正身處當時,有這種看法才是正常的。
從在下前文所述可知,北魏建國初期的經歷是很不平靜的,之所以沒有夭折,主要得力於後燕對它的大力支援與救助,在這種情況下,後燕的將帥士卒們很容易產生一種&ldo;沒我哪有你&rdo;的老子心態。這就有點象如今國人看待朝鮮金家政權時的觀感:當年要不是我們派出志願軍,現在哪有你們金家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