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第1/2 頁)
果然,這批士兵一返回,立即在後燕軍營中引發軒然大波:慕容垂不但是百戰百勝的統帥,而且寬仁惠下,愛兵如子,是後燕全體將士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難道我們戰神與慈父,已經不在了嗎?燕軍士氣受到極大打擊,一步步消沉下去。以後接下來的日子,拓跋珪又不斷讓被拓跋虔俘獲的使節隔著河岸,向後燕軍喊話:宣稱慕容垂已死,慕容寶應該趕快回去即位!由於慕容寶從中山出發時,慕容垂的病已經不輕,又連續數月得不到中山方面的確切資訊,後燕軍營中的人漸漸相信了這些傳言,越來越無心作戰,某些心懷叵測之輩則認為到了搏取福貴榮華的時候了……
後燕軍中,有一個占卜天象的術士叫靳安,向太子慕容寶進言說:&ldo;天象對我軍不利,一定會遭遇大敗,現在趕快撤退,還可能挽回。&rdo;但慕容寶不置可否,既不進攻也不撤退,就窩在北岸無所事事,誰也不知道這位太子爺想幹什麼,而實際情況恐怕是,慕容寶可能也不知道自已現在該幹什麼!他也許是想學父親在攻西燕時的靜坐破敵,但那裡建立在慕容垂高深的謀算,和對敵人心理與行動的精確把握之上的,豈是他所能學得來的?靳安退下後對前途深感悲觀,對身邊人說:&ldo;我們這些人看來要遺屍荒野,再也回不去了!&rdo;
又過了二十多天後,趙王慕容麟的部將慕輿嵩等人,認為慕容垂確已逝世,打算發動兵變,擁立自家老大慕容麟當皇帝。陰謀還未實施即以洩漏,慕輿嵩等同謀之人全被處死。這件事雖未牽涉慕容麟,但已使後燕的高階將領們開始相互猜疑,更無心作戰了。
入冬,在黃河北岸毫無意義地呆了三個月的慕容寶終於決定撤退。十月二十五日,後燕軍焚燒所有船支,趁夜撤兵。此時天氣還不算太冷,河面上已開始出現浮冰,但還沒有凍結,正是渡河最困難的時候。慕容寶認為北魏軍隊無法渡河,便不設後衛掩護。誰知道,八天之後的十一月三日,西伯利亞來的寒流驟至,溫度急劇下降,黃河在一夜之間冰封合籠。拓跋珪料定燕軍已到了&ldo;三而竭&rdo;的狀態,一擊可破,當機立斷,精選兩萬精銳騎兵,急行追擊。魏軍跨過黃河後,可能先與拓跋虔部會合,同時通知拓跋遵部攔截回歸的燕軍。
而此時的後燕遠徵軍仍在慢慢撤退,十一月八日,抵達參合陂。
參合喪師下
象歷史很多重大事件一樣,參合陂之戰也是籠罩了重重的迷霧,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古參合陂究竟在何地?《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提供了兩種說法:
一、在山西陽高縣東北,證據來自《張相文塞北紀行》&ldo;是時燕魏夾河為陳,其地點當在今薩拉齊境內,十月辛未,燕燒船夜遁,十一月己卯,暴風冰合,魏引兵濟河,乙酉暮,到參合陂,輕騎擊追晝夜兼行,凡六日,計其程途,固當越過殺虎口而及於大同城之東,&rdo;即今陽高縣東北邊牆外。
二、在察哈爾豐鎮縣北境(今內蒙古涼城東北),丁謙雲,&ldo;豐鎮縣北境曰廳爾泊者,與參合陂地相符據晉書燕載記及十六國春秋,慕容定伐魏,軍還,營於參合陂東蟠羊山南水上,為魏人所襲,全軍俱覆,蒙古語稱蟠羊曰伊瑪。圖者有了,今伊瑪圖山正在奇爾泊北,是參合陂即奇爾泊無疑,&rdo;。
這兩個地方一在平城東北,一在平城西北,直線距離約一百四十公里,兩說都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兩個地方在下也都沒去過,不知哪一說更對,只好立此存疑。但不管參合陂究竟是陽高還是涼城,它的地形大致是這樣的:參合陂是一個坡度較平緩的山丘,其東面有蟠羊山,南面有一條河。
後燕軍到達參合陂時,天氣突然惡化,可見天邊一道黑氣,從西北排山倒海般地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