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2 頁)
似乎能給他指望的人很快適時的出現了,在正式會議上裝聾作啞的冠軍將軍慕容垂,在會後私自進見苻堅,向他進言說:&ldo;弱國被強國吞併,小國被大國消滅,乃自然之理,並沒什麼難以瞭解的。以陛下的英明神武,上應天命,威加海外,擁百萬之眾,滿朝皆是韓信、白起一般的良將。一個小小的江南,獨抗王命,怎能把它留給後世子孫?詩經說:&l;謀夫孔多,是用不集。&r;陛下自己決斷就可以了,不必顧忌其他大臣的看法。當初晉武帝滅東吳時,贊同的不過張華、杜預等兩三個人而已,如果武帝也聽從多數人的意見,晉朝怎能統一?&rdo;
一般人的心理,都是比較喜歡聽到與自己觀點相似的話,如果這話還是出自一位權威人士之口,那自然更感欣慰!和朱肜帶著明顯馬屁色彩的奉承話不同,慕容垂的進言顯然客觀多了,何況這位冠軍將軍在用兵打仗這方面,還是位公認的大行家,這就為他的話又增加了幾分說服力。苻堅在受到眾人反對的失望之餘,得到慕容垂雪中送炭的支援,不由大喜過望,說:&ldo;能和我一同平定天的,只有卿一人而已!&rdo;特賞賜慕容垂帛五百匹,更堅定了南征的決心,同時可能在內心深處對他的猜忌又減少了幾分。(不過,即使沒有慕容垂的進言,估計苻堅伐晉的計劃也不可能中止)
韜光養晦
關於慕容垂為何會在此時鼓勵苻堅伐晉,最常見的說法是:他包藏禍心,盼望著苻堅戰敗,好行復國之計。這顯然是把結果當成了原因,很難說是客觀的。其實,慕容垂雖然是軍事大家,但他又不是神仙,豈能在苻堅只公佈了一個遠景規劃,連具體實施方案都沒有制定的情況下,就能料定前秦必敗?畢竟前秦遠遠強於東晉是明擺著的事實,而且秦晉之間的交戰也有多次了,到目前為止,總體而言,還是前秦佔的便宜更多。在下以為,要理解慕容垂動機,還是該從他與慕容氏在前秦的生存狀況來分析。
從公元369年逃亡到長安開始,慕容垂在前秦已經生活了十三年,在這十三年中的前九年,他都是苻堅執政團隊中的板凳隊員,儘管在表面上很受禮遇,但其實並不受信任,甚至是重點防範的物件。當然,苻堅這麼做也不能說是虧待了他,從前燕滅亡後高弼對他的私下進言就可以看出,慕容垂一直就沒有真正忠於苻堅,作為此時在慕容氏內部眾望所歸的領袖人物,其中興慕容氏的壓力和責任感,決定了他不可能成為誰的忠臣,這不是野心(他要有野心,早在前燕時就可以篡權了,那時的難度,比後來造反立國容易多了),而是一種宿命吧!而對這樣的人,即便胸懷坦蕩如苻堅,也不會放心使用的。
一個人倘若無權無勢,而且還時時處在別人的嚴密監控之中,那他縱有通天徹地之能,也幾乎不會有發揮的餘地。所以慕容垂在最初九年中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韜光養晦,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地,慢慢搏取苻堅的信任,逐步降低前秦對他的防範。所以,這九年中,他處事極為低調,除了一次勸苻堅誅慕容評外,沒有多過嘴,小段夫人的事,也彷彿沒發生過一樣。
不僅是慕容垂,整個慕容氏家族在前秦帝國的處境都比較微妙:一方面,大批慕容氏家族成員及原前燕的官員進入前秦統治階層,擔任各級公職;另一方面,前秦內部一直存在著一股強大的仇視鮮卑慕容氏的情緒,可以稱為&ldo;反鮮卑主義&rdo;。例如:早在公元373年,太史令張孟就借慧星出現說事,勸苻堅盡誅慕容氏;苻堅任用慕容暐為尚書、慕容垂為京兆尹、慕容沖為平陽太守時,苻融立即上書反對,稱鮮卑是&ldo;狼子野心&rdo;,&ldo;不可馴養&rdo;;公元375年冬,有人在明光殿大呼:&ldo;甲申乙酉,魚羊食人,悲哉無復遺!&rdo;苻堅派人捉拿,卻沒找到人(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