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2/2 頁)
本文寫成參考了下列資料:
1.我訪問陳君葆老師的口述記錄。
2.謝榮滾先生提供的有關事件的陳君葆先生日記節選。
3.劉國蓁:《服務馮平山圖書館的回憶》(1—7)。《華僑日報》,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4.陳君葆:《水雲樓詩草》。廣東旅遊出版社,一九四八年八月。
5.鳳翬:《曾被劫往日本的我國善本書》。《藝林叢錄》第一編。一九六一年十月,八八一九一頁。
篇幅關係,引述文字不一一註明出處。在此僅謝謝榮滾先生的無私幫助,提供有關日記。又:盼陳老師日記能早日面世,因它足可為研究香港文化、中港英關係提供豐富材料。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日完稿
吳瑞卿
吾家翁
——記陳夢因
吾家之翁,亦即吾之家翁。
我題此文為「吾家翁」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取此題目,當時自覺得意非常。香港有不少人認識吾家之老翁,亦即吾之家翁陳夢因。家翁一些親切趣事,想也會有人喜歡一讀吧。
老早就想寫家翁,其實也另有暗因。家翁是中國第一代的新聞記者,抗日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著名的戰地記者,此與蕭乾老背景相同;蕭乾老寫《流民圖》感人熱淚;家翁寫《綏遠紀行》,激奮民心。兩人曾經同期在香港,同在報界:蕭乾在《大公報》編「大公園」,家翁則主理《星島》。十年前我在香港與蕭老夫婦結上忘年之交,蕭老贈我他的《一本褪色的相簿》。我轉給家翁閱讀,讀後他對我說:「您對蕭乾的記者故事熟悉了,可要聽聽我的?」那時我剛與紀安結婚,對家翁的過去確是不甚了了。其後日夕相處,讀了家翁不少文章,也從別人處聽了不少關於他的故事,漸漸有了一個概念:從一個香港記者、編輯的一生,我看到中國近代的變遷;不是書本的歷史,是活的歷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