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2/2 頁)
的形勢、尤其是蘇德戰場南翼的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我方的變化。
決定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蘇聯軍事工業生產急劇地增長和在這一基礎上蘇軍大量組建新的兵團;法西斯德軍的進攻力量受到消耗和敵人全面轉入防禦戰爭的主動權逐漸地轉到蘇軍手裡,以及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反攻取得了勝利。
蘇聯人民不僅要為了恢復蘇軍在戰爭初期防禦戰役中遭受的損失,而且還要為了保障把法西斯侵略者從我們祖國驅逐出去的進攻而緊張地進行勞動。
到1942年下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基本上都已走上戰時軌道,武器裝備、槍枝彈藥和各種軍需裝具的生產都急劇地增長了。1942年,蘇軍坦克比1941年底增加了17倍,火炮增加1倍,飛機增加08倍,這些武器都送到部隊手裡了。由於蘇軍得到的武器裝備越來越多,因而蘇軍的兵員人數比1941年底增加了1倍以上。
後方人民在戰爭第一階段結束時,在經濟建設方面也贏得了很大的勝利。戰時經濟大綱的主要專案都已基本完成。我國東部地區在戰爭將過一年半就已變成了我們祖國主要的武器生產基地。撤到後方的l,300多個大型國防工廠在這期間都已安排就緒並投產了。許多當地企業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另外還興建了大批新廠。
由於大批工廠內遷,我國的工業佈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伏爾加河中下游出現了巨大的軍事工業基地,烏拉爾的經濟意義更加增大了。烏拉爾是我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機器製造和國防工業的主要基地。哈薩克、烏茲別克和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共和國的工業都走上了戰時軌道。這樣,由於蘇維埃人民萬眾一心地努力結果,我國武裝部隊就有了一個堅強的後方。它源源不斷地供應軍隊各種作戰物資。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