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2/4 頁)
炬火夜行於道,平易無險,去人不一里(9),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也。今日西轉不復見者,非入也。
【註釋】
(1)見:同“現”。
(2)橑(liáo遼):通“轑”,車蓋頂上的方形輻條。
(3)王充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太陽是附著在天體上執行的,而不是離開天體自己執行的。
(4)根據文意,疑“下”後脫一“之”字。《晉志》引作“其下之人”,可證。
(5)根據文意,疑“方”下脫“今”字。後文有“方今天下在東南之上”,可證。
(6)日出於東方,入於北方之地,句難通。日出於東方,入於西方是常理,故疑“於”下奪“西方”二字。
(7)望:上言“人望而不見”,此當言“察之若亡”故疑“望”系“亡”聲近而誤。
(8)埵:(duǒ朵)塊:小土堆。
(9)不一里:《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太平御覽》卷四引《論衡》文皆作“十里”。可從。
【譯文】
實際上,天下在地中,太陽也不跟隨天隱沒,天平正跟地沒有兩樣。然而太陽昇上天空,太陽落入地下,是跟隨著天運轉的。看天像盆倒扣的形狀,所以看太陽出來是一上一下的樣子,好像是從地中升起又落入地中。其實,能看見太陽出來,是它靠近人;看見它落下去,是它離人遠,不再看見了,所以認為它入地了。太陽執行出現在東方,靠近人了,所以稱為日出。用什麼證明呢?把光亮的珠子栓在車蓋的轑上,旋轉車蓋,光亮的珠子本身會轉動嗎?人往前看不超過十里,天地就會在一起,這是遠的緣故,這不是真正合在一起。現在看見太陽落入地下,並不是真落入地下,也是遠的緣故。當太陽向西方落下的時候,那些正處在太陽下的人還會認為是中午。從太陽落下的地方,向東看現在的天下,或許也天地合在一起了。像這樣,現在的中國在南方,所以太陽從東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在北方的土地上,太陽從北方升起,朝南方落下。它們都靠近人所以叫日出,離人遠所以叫日落。實際上太陽沒有落入地下,只是離人遠了。站在靠近大湖的水邊,看見大湖四面的邊沿都與天相連。實際上並不相連,是因為遠了,看起來好像相連一樣。太陽以離人遠為日落,大湖以離人遠為相連,它們實際上道理是一樣的。大湖那邊有陸地,人看不見。陸地是在的,只是看它像沒有一樣;太陽也是存在的,只是看它像落進地下一樣;都是離人遠的緣故。泰山很高,高出空際插入雲霄,離它百里,連個小土堆的樣子都看不見,既然離開百里,就看不見泰山,何況太陽離人要用萬里來計算呢?泰山的驗證,就已經很清楚了。假使一個人拿著火炬夜晚在路上走,地面平坦沒有障礙,離開人們十里,火光就消失了。不是火光消失了,而是離人太遠的緣故。現在太陽向西運轉不再看得見,並不是它落入地下了。
【原文】
32·9問曰:“天平正與地無異,今仰視天,觀日月之行,天高南方下北方,何也?”曰:方今天下在東南之上,視天若高。日月道在人之南,今天下在日月道下,故觀日月之行,若高南下北也。何以驗之?即天高南方(1),之星亦當高(2)。今視南方之星低下,天覆低南方乎?夫視天之居近者則高,遠則下焉。極北方之民以為高,南方為下。極東、極西,亦如此焉。皆以近者為高,遠者為下。從北塞下,近仰視斗極,且在人上。匈奴之北,地之邊陲,北上視天,天覆高北下南,日月之道,亦在其上。立太山之上,太山高;去下十里,太山下。夫天之高下,猶人之察太山也。平正,四方中央高下皆同。今望天之四邊若下者,非也,遠也。非徒下,若合矣。
【註釋】
(1)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