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頁(第2/2 頁)
嶼。除了維和警察之外,裁撤所有的陸海空三軍,拆毀所有軍工裝置,不允許再生產武器,償還戰爭賠款500億華元。葉重對這個島國的民族厭惡到了極點,以致於葉重將東南亞,中亞的一些民族都直接併入了民國,卻絲毫沒有考慮日本人。
如此條件和亡國沒有任何區別,此時日本高層一些心思活絡的人已經開始策劃離開這座島國,移民美國了。不過可惜的沒有得到日本的投降書,民國在葉重的下令下開始了對日本的全面封鎖。禁止所有的糧食工業原料運進日本本土。對付日本人最好的辦法不是扔一兩顆原子彈,也不是組織個幾千萬大軍登陸。而是持續封鎖,什麼都不給他。
民國此時飛機月產量已經達到了2300餘架,如果遇上大戰,月產量甚至可以拔高到3千架左右。此時戰機大量戰損的情況下,整個日本都處在民國的轟炸機群覆蓋之下,再加上缺少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全國有一大部分工廠都開始停工。空戰越來越激烈,已經超過了日本的預計,以日本的石油儲備,已經只夠用大半年了。否則到時候就是生產出來了飛機,坦克,航母,也沒有油料去開動,只能像廢鐵一樣的堆在那裡。
日本所謂的全國玉碎以抵抗民國的侵略,實際上一些大家族已經開始另謀出路,幾大軍港此時已經開始停止了所有的水面軍艦生產,改為生產潛艇,民國的海軍再厲害,也不可能將水下的潛艇也封鎖住。只是能坐這些潛艇離開日本本土的人顯然少之又少。
不過表面上,日本仍然在號召全國一致抵抗,日本的思想教育還是很成功的。即便形式危急到了這種時候,國民主戰意識仍然居高不下。
為了滿足武器生產對金屬原料的大量需求,日本國內實行了嚴格的物資回收制度。在民國轟炸日本本土之後,城市居民做出了最大犧牲。各個城市紛紛拆除金屬裝飾材料,東京的金屬路燈支架、鐵軌、金屬交通指示牌以及建築上的各種標誌牌全部被拆卸下來,就連靖國神社的銅製大門也被放倒,運到軍工廠作為生產子彈的原料。日本神道教的神社獻出了銅製神龕;佛教寺廟貢獻出大鐘和銅鑼;建在橫濱的日本地震紀念館陳列著1923年大地震的紀念物,該館一次性捐獻出10噸金屬,包括在地震中損壞的公共汽車和自來水管道。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