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第1/2 頁)
「皇明」字頭:
此類字頭書籍,全部銷毀
《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四朝注略》,這本書乾隆年間被軍機處奏準列入全毀書目
《嘉靖以來首輔傳》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奏準禁毀
「甲申」字頭
此類字頭,全部禁毀
《朝鮮徵倭紀略》
禁毀
滿清查禁,但「漏網之魚」的幾種史料:
《江變記略》;敘述滿清八旗在江西殺戮□的暴行,尤其是其中敘述八旗匪徒,對婦女通宵達旦的實施□。
《揚州十日記》:親歷者敘述滿清在揚州十天的大屠殺。近年來,一些滿遺分子,對其真正性提出質疑。
但諸如《明季南略》多眾多其他資料、甚至滿清自己的《揚州志》,和現存的滿文件案,都證明瞭大屠殺的存在。
明末吳嘉紀《過兵行》,也描寫了揚州浩劫以後的慘狀:
揚州城外遺民哭,遺民一半無手足。
貪延殘息過十年,蔽寒始有數掾屋。
大兵忽說徵南去,萬馬馳來如急雨。
東郊踏死可憐兒,西郊擄去如花女。
女泣母泣難相親,城裡城外皆飛塵。
鼓角聲聞魂欲死,誰能去見管兵人。
令下養馬二十日,官吏出遏寒慄慄。
入即沸騰曾幾時,十家已燒九家室。
一時草死木皆枯,骨肉與家今又無。
白髮歸來地上坐,夜深同羨有巢鳥。
寫下這首詩的吳嘉紀,其著作在滿清時代,也是查禁物件。今天得以儲存下來的一小部分,近乎奇蹟。
滿清篡改文獻的幾個例證:
嶽飛《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滿清《四庫全書》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張孝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
滿清將「羶腥」改作「凋零」。
另外,根據一些近代學者,發現的宋代刻本看,很多描繪金元屠殺的史料,在滿清《斯庫全書》中,全部遭到了刪除和篡改。
最令人髮指的是,滿清還透過篡改文獻,達到對漢民族進行誣衊的目的。
如滿清宣稱,張獻忠立有碑文,曰: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
但根據近年四川考古工作者,找到的張獻忠碑文看,實際卻是:
『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根本沒有七個殺字。這些殺字,顯然是滿清走狗文人胡編出來的。
旗袍的起源
作者:an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透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