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第1/2 頁)
[51] 馮桂芬:《顯志堂稿》卷五,《與許撫部書》。
[52] 朱誠如、張力:《嘉慶朝整頓錢糧虧空述論》2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版。
[53]周飛舟:《從汲取型政權到「懸浮型」政權——稅費改革對國家與農民關係之影響》,《社會學研究》2006年3期。
大明衣冠何處?
作者:轉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一,朝鮮人洪大榮隨著朝鮮賀歲使節,照例盛裝朝拜,表達朝鮮國王對滿清皇帝的祝賀。
儀式完畢後步出午門,他察覺到似乎有很多好奇的人注視自己,還有兩個穿披肩品帽帶數珠的官員在目不轉睛地觀看。
洪大榮覺得很詫異,便上前詢問:「老爺熟看我們何意?」
這兩人笑容可掬的回答:「看貴國人物與衣冠。」
洪大榮不由心中一動,便追問道:「我們衣冠比老爺如何?」
兩人臉上的笑容似乎凝住似的沒有回答。
據洪大容事後的記載,這兩個人是翰林檢討官,一個叫吳湘,一個叫彭冠。
在朝鮮使臣穿著傳統的正式衣冠,其實就是前朝-------被清帝國取而代之的明朝------衣冠。來到北京的時候,他們成了京城裡一道異樣風景,似乎是奇裝異服的他們,常常被人們好奇的圍觀,不止這兩個翰林檢討,另一個姓李的太常寺少卿也曾經來問,「貴處衣服,是尊何代之制?」
而另一個叫周應文的讀書人則好奇地問,「貴處衣冠可是箕子遺制否?」看起來,在清帝國生活的人,已經對這種本來屬於漢族前朝的衣冠不太熟悉了,這使他們不僅陌生,而且驚奇。
順治六年(1649)也就是明朝剛剛滅亡五六年,儘管南明朝廷還在南方掙扎,朝鮮還在堅持沿用崇禎年號,可漢人已經不得不改易發服,所以當他們看到昔日的東鄰,舊日的東夷,竟然還可以穿著舊時衣冠堂皇過市的時候,常常就有一些自我悲憐,來中國出使的朝鮮人常常記載說,「華人見(我)東方衣冠,無不含淚,其情甚戚,相對慘憐」。
但是,時間會磨滅歷史記憶,到了榮大洪出使北京的乾隆中期,滿清帝國已經建立一百二十年,算起來已經是第四代第五代了,彷彿人們也都已經習慣了滿清服飾,倒把本來就是自己漢族的衣冠看成異鄉制度。
一個叫潘庭筠的漢族文人,看見洪大榮「以方冠,著廣袖常衣」,他不知道這本是明代的秀才常服,卻嘖嘖稱讚它「制度古雅」,還得洪大容反過來告訴他,「我們衣服皆是明朝遺制「。
一舊日衣冠:無意中開啟的記憶
漢族人並非就應當是中國天經地義的執政者,但是,一貫以「華夏」自居的漢族人一旦被原來鄙為「蠻夷」的滿族所統治,在心底深處,卻始終有所不甘。中國文獻對此記載也許並不算多,可在朝鮮資料裡面,卻處處可以看見當時漢族人壓抑已久的恥辱感。
康熙三年(1664),朝鮮使者洪命夏到北京時,就說漢人凡見到朝鮮使者,「皆有唏噓嘆息之色,欲語未語……蓋見我衣冠,自不覺其感慨而然也」,這種心情在短期很難平抑。
五年以後,遼東一個姓顏的漢人知縣,見到朝鮮使者閔鼎重,儘管言語之中頗有忌諱,但也很坦率地說他自己,雖然在滿清帝國已經官居正七品,也是進士出身,穿了滿清的衣服,但是心底裡仍然羨慕貴國保留了「漢官威儀」。
衣服的話題始終戳著漢族中國人的心理痛處。所以,他們既關心穿什麼衣服,又總避免談到衣服,心裡很尷尬又為難。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有一個姓李的朝鮮使者還說,「每與渠輩(指清國人)語,問其衣服之制,則漢人輒赧然有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