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河北軍鎮化的過程(第1/2 頁)
李隆基在尋求著一個支點,一個可以撬動當下政治局勢的支點。他隱約的覺得,這個支點可以從自己的奶奶身上找到。
但到目前為止,他都沒有找到這個支點。
蕭盼盼的解讀只是讓他對自己所處的地緣危機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而已,這讓他頗感無力。
結構性矛盾。他品味著這一未來才會出現的定性。
“突厥的成功復國是多重原因造成的。第一,自貞觀四年東突厥政權被滅以來,大量的牧民在漠南穩定生活了幾十年,這一方面讓他們的人口,畜牧得到了恢復,另一方面也讓一些部落酋長生出了野心。”
“很好!”李世民壓著怒火,低吼了一聲。
“第二,就是之前說的,到了李治統治時期,大唐對羈縻地區的壓迫過於直白,冠冕堂皇的大旗都沒有了。翻譯一下就是統戰力度不夠,導致個別分裂分子找到了發展基礎。”
“第三,聯動第二條,李治時期的對外戰爭過於頻繁和持久,所以對突厥的軍事徵召也十分密集,這引起了大量牧民百姓的反感,畢竟誰都不願意去當填線寶寶。”
蕭盼盼順道解釋了一下什麼叫填線寶寶。
一眾古人覺得,後世的這些年輕人在講地獄笑話方面,絕對是天賦異稟。
“第四,大唐自身的軍事失敗增多,側面鼓勵了地緣危機的持續性爆發,四周的部落在反叛和歸降中與大唐不斷拉鋸,屬於按下葫蘆浮起瓢,導致大唐的軍事力量顧此失彼,捉襟見肘。這給了後突厥發展的機會。”
“第五,各都護府的官員管理簡單粗暴,激發了當地的反抗情緒。”
“最後這一切累積到了營州之亂,實現了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後突厥也因此抓住了最好的一次機會。”蕭盼盼搖了搖頭,“在這樣的格局下,原本李治時期退守到幽州,營州,安東三府防邊的格局全面瓦解,大唐的東北防線被壓縮到了幽州一帶。”
“與此同時,為了儘可能的讓契丹人不受突厥蠱惑,大量的契丹和奚族百姓也被遷徙到了幽州一帶。”
聽到這的李隆基也是心裡發苦,就這樣的環境,自己居然還敢重用胡人將領,真就是昏了頭了。“李林甫誤朕!”他在心裡喊道。
“在三府防邊徹底失效後,從聖曆元年(698年)開始,武女皇便不得不在河北增設團結兵,同時也開啟了河北與河東的聯合防禦模式。”
“這樣的增兵是必要的也是無奈的,從地理上看,軍隊從河東的朔州西出,就可以直接迎戰突厥,同時也能與更靠西的朔方軍聯合作戰。”
“同樣的,從朔州的東北方向出兵,又可以沿著桑乾河進入蔚州,從而支援河北。於是在這樣的戰略聯動下,作為大後方的幷州就需要被加強。所以到了聖歷二年,幷州設定了天兵軍兩萬人。”
看著光幕裡邊境的軍事佈置態勢一點點的和自己的時代靠攏,李隆基體會到了一種命運般的暗合。
“這一系列的佈置很快就起到了作用。長安二年(702年),突厥突破石嶺關,進逼併州。武周以雍州長史薛季昶為山東防禦軍大使,節度滄,瀛,幽,易,恆,定等諸州軍事。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河北四州,與薛季昶共拒突厥。”
“薛季昶擔任的職位,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幽州節度使的前身了。幽州刺史負責正面防禦,薛季昶節度的五洲分屬側翼,形成了一個聯動九個州的箭頭狀弧形防線。”
“同時,這道防線的西部側翼又與河東道相連,這一個整體的佈局就可以看做一個大軍區的初步形成了。”
“這種聯動不僅包括兵源的增加,更包括軍事統帥指揮權的增大,和後勤制度的完善跟下放。”
李隆基嘆息了一聲。
“到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