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朱棣的天命所歸(第1/3 頁)
在小三三的幫助下,一張關於大明皇子分封的動態圖示被展現在光幕上,一眾古代文武,哪怕是相隔了千年的地緣政治差異,也在瞬間理解了她之前的總結。
“這是一個以皇室藩王為核心,以宿將為輔助,以邊軍為基礎搭建的,由北向南設計的三條戰略防線。”蕭盼盼開始解說,“中原王朝自古以來的核心國防戰略就是防北,如果是異族統治的話,還要加一個防漢。所以這三條防線的設立,算是您給自己的後代設定的一條大縱深保障線,一旦王朝北部出現變亂,您的後代就可以靠著這三條防線實現梯級防禦,最大可能的保住半壁江山。”
看著這樣的戰略設計,朱元璋本能的感到心情愉悅,有種強迫症被治好的滿足感。
“但可惜,這條戰略大縱深不僅被朱棣打穿了,到後來甚至被他直接放棄了,這也側面加速了明朝到了晚期後的迅速滅亡。”
聽到這裡,朱棣的心情無比的複雜,他知道蕭盼盼說的放棄戰略縱深是什麼意思,因為他自從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在思考著遷都的問題。
朱元璋自然也猜到了自己的這個兒子會做什麼,更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在這一刻他算是理解了朱標的死所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在分封政策上來說,您的設計是很不錯的。”蕭盼盼坦率地說道,”藩王雖然就藩,但不掌實權,連兵馬也最多隻有府邸的親軍。所以本質上他們只是地位尊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像是皇權放到地方的監察系統。這其中最精妙的一點就在於,讓藩王和宿將武勳之間形成了相互制衡的關係。”
“不怕他們合流嗎?”這個問題是嬴政問的。
“地方軍權想跟藩王合流,其實沒有想象的這麼簡單。”蕭盼盼回應道,“因為整個監察措施本身就是立體的,和多方位的。同時宿將和藩王的互信也不是這麼容易建立的。”
蕭盼盼頓了頓,說明了一下這段回答是在給嬴政解惑。
朱元璋其實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特別是聯想到了之前蕭盼盼提到的軍榮院,軍戶制度,他也覺得藩王和帶兵將領的結合不是容易達成的事,除非整個朝廷失能,放著一個地方不管,任其做大。
“這一套分封政策,可以讓皇權用鎮守各地的武勳來控制藩王,同樣掌握重兵的武勳也時刻被藩王所監督。而皇權就能最大程度上的坐鎮上位,平衡兩方。事實上,歷史也證明了這個做法是有效的。”蕭盼盼攤手,“整個靖難之役的過程中,只有朱棣一個藩王被真正逼反,起兵了,而其餘的藩王都在作壁上觀。在此之前,都是朱允炆在拿自己的叔叔們當豬在宰。有的被流放,貶為庶人,有的直接被逼自焚,甚至朱棣本人也被逼的只能靠裝瘋求生。”
朱棣的眼角不自覺的抽動了一下,他在心裡祈求蕭盼盼不要把裝瘋求生的細節說出來。
“我們也可以從這個過程中,管中窺豹的看見朱允炆的愚蠢和無能。因為他根本沒有削藩的必要,讓他削藩的文臣也沒有理解這個藩王制度對皇權的意義。這裡再次強調,皇權的延伸本質上就是靠四類人,宗室,外戚,武勳,太監。整個大明朝滅亡的過程,就是這四類人被文官逐一打掉的過程。”
朱元璋神色變得陰冷。
“這些文官理解這四類人對皇權的重要性嗎?我覺得他們是理解的,所以他們才執意要這樣做,目的就是為了打壓皇權。”
朱元璋牽著自己的大兒子和妻子走回到了御座旁,一家人隨意的坐在了玉階上,在他們的身後是那張璀璨光耀的龍椅。
“朱允炆的愚蠢不僅是做了削藩這件算是白用功的事,他更大的愚蠢是徹底地倒向了文官集團,這就導致了一個潛在的問題爆發了出來,就是武勳宿將們更不喜歡這個二傻子皇帝了。”
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