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3 頁)
從哈弗福德學院畢業之後,卡爾遠赴巴黎,至索邦神學院就讀,時值1928年。據說他從未現身課堂,只一味從事創作,上文提到的《大吉尼奧爾》就是成果之一。另一項&ldo;成果&rdo;是一部歷史小說,可惜被他親手銷毀,理由是不符合常理。截至1932年間,卡爾先後出版了四部班克林長篇小說,漸漸對這一人物感到厭倦,有意重開爐灶,構思一些新著。班克林故事自此擱置,到1937年方有新篇《四種錯誤武器》問世,而後就真的杳無影蹤了。
回過頭來,再說卡爾構思的那些新著,其共性是英國偵探、英國情調。何以如此?當然是有原因的。卻說1930年8月,卡爾橫渡大西洋時,偶然結識了來自英國的克拉瑞斯&iddot;克麗芙斯。卡爾送她一本《夜行》,兩人相約至海濱碰面,自此一發而不可收拾。1932年6月3日,他們秘密結婚了。次年初,兩人乘船離開美國,原本只想往英國旅行數周,但卡爾覺得英國的鄉村很適合定居,索性留了下來。離開美國之前,卡爾辦了兩件事情,一是授權哈珀公司印行新著《女巫角》,啟動了基甸&iddot;菲爾博士的探案故事;另一件是覓得新出版商威廉&iddot;莫若來印行非系列小說《弓弦謀殺案》。《弓弦謀殺案》之所以要換出版社,系因哈珀公司有個奇怪規矩:同一年內,不會給同一作者出版兩部以上的作品。卡爾因此接洽了新的出版商,想要用&ldo;克里斯多福&iddot;斯崔特&rdo;之名出版新著,不料印好一看,署名處赫然竟是&ldo;卡爾&iddot;狄克森&rdo;,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哪位作家的化名。事後,卡爾曾建議對方改成&ldo;卡特萊特&iddot;狄克松&rdo;,對方亦表同意,哪知出版時又告變卦,改印成&ldo;卡特&iddot;狄克森&rdo;的字樣。卡爾雖再次表示不滿,但最終還是順從了出版社的意思,從此沿用這個名字。
閒話按下不表。卻說《女巫角》和《弓弦謀殺案》出版一年之後,卡爾又亮出了一張新的王牌‐亨利&iddot;梅利維爾爵士(簡稱h)探案故事。該系列以《瘟疫莊謀殺案》初試啼聲,旋受如潮好評。讀者的高度認可,使卡爾信心倍增,創作的慾念更盛,陸續推出多部佳作,均引發強烈迴響。時人為之側目,將他和阿加莎&iddot;克里斯蒂、埃勒裡&iddot;奎因並稱&ldo;黃金時期三巨頭&rdo;,同時更贈以&ldo;密室之王&rdo;的美名。1936年,卡爾加入了當時影響最大、活動最多的偵探作傢俱樂部‐英國偵探作傢俱樂部,成為第一個加盟該俱樂部的美國人。
出版多部小說之後,卡爾有意換換新的文體,對劇本萌發了很大興趣。1939年12月27日,bbc開始播出他的三幕廣播劇《誰殺了馬修&iddot;考賓?》,這是他的廣播劇處女作,主角正是如日中天的菲爾博士。此後卡爾便開始大量創作這一類的劇本,主要包括神秘劇和推理劇兩種題材,甚受聽眾追捧。究其原因,是卡爾懂得利用聽眾的主觀想像能力,往往運用一些響動,使聽者發生錯覺,以此實現他所期待的誤導。這無疑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敘述性詭計,作者樂此不疲,聽者大加激賞,以致&ldo;二戰&rdo;期間,美國軍方竟破例讓他免赴戰場,留駐bbc服務盟國人民。
迨至&ldo;二戰&rdo;結束,英國的工黨領袖上臺執政,致使經濟滑坡,不禁讓卡爾漸生去意。但他依然居住英國,憑藉從阿瑟&iddot;柯南&iddot;道爾之子雅德里安&iddot;柯南&iddot;道爾處獲取的大量素材,草擬一部重要傳記,直到1948年才舉家返回美國。這部傳記至1949年終告付梓,定名《阿瑟&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