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5 頁)
代表北魏前期漢人士族的問題,也最能說明北魏 前期漢化與反漢化兩種勢力的鬥爭。崔浩之死,或以 為原因在民族方面《華夷問題〉,或以為原因在宗教方 面(佛道問題),其實這二者都不是崔浩之死的主要原 因,主因在社會階級方面,即在崔浩欲〃整齊人倫,分 明姓族〃方面。析之如下。
《宋書》七七《柳元景傳》(參《南史》三八《柳元景 傳》及《資治通鑑》一二六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月瑰 中書學生盧度世亡命條考異)雲:
〃元景從祖弟光世,先留鄉里,索虜以為折衝將軍、 河北太守,封西陵男。光世姊夫偽司徒崔浩,虜之相也。 元嘉二十七年,虜主拓跋燾南寇汝、潁,浩密有異圖,光 世要河北義士為浩應。浩謀洩被誅,河東大姓坐連謀夷 滅者甚眾。光世南奔得免。〃
又《北史》二一《崔宏傳》附《浩傳》雲:
〃始宏因苻氏亂,欲避地江南,為張願所獲,本圖不 遂。乃作詩以自傷,而不行於時,蓋懼罪也。浩誅,中書侍 郎高允受敕收浩家書,始見此詩,允知其意。允孫淖錄於
允集。〃
則崔浩似因具有民族意識,因而得禍。其實,崔浩為鮮 皂出謀劃策的地方正多,《魏書》三五《崔浩傳》(參《北 史》二一《崔宏傳》附《浩傳》〉記神瑞二年崔浩諫阻遷 都於鄴之議有云:
〃東州之人,#謂國家居廣漠之地,民畜無算,號稱 牛毛之眾。今留守舊都,分家南徙,恐不滿諸州之地。參 居郡縣,處榛林之間,不便水土,疾疫死傷,情見事露,則 百姓意沮。四方聞之,有輕侮之意,屈丐、蠕蛾必提挈而 來,雲中、平城則有危殆之慮,阻隔恆代千里之險,雖欲 救援,赴之甚難,如此則聲實倶損矣。〃
又記泰常元年崔浩議劉裕假道伐姚秦事有云:
〃假令國家棄恆山以南,裕必不能發吳、越之兵,與 官軍爭守河北也。〃
可知崔浩深曉當時南北兩方的情勢,他為鮮卑劃策, 可謂不遺餘力。同傳尚雲…
〃會聞劉裕死,太宗欲取洛陽、虎牢、滑臺。浩曰:'陸 下不以劉裕欲起,納其使貢,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 乘喪伐之,雖得之不令。今國家亦未能一舉而定江南,宜 遣人弔祭,存其孤弱。裕新死,黨與未離,兵臨其境,必相 率拒戰,功不可必。不如緩之,待其惡稔。如其強臣爭權, 變難必起,然後命將揚威,可不勞士卒,而收淮北之 地。,,,
論者以此證《宋書,柳元景傳》,謂崔浩心擔南朝,實
則此正表明崔浩善於為鮮卑出謀。須知鮮卑當武力 雖強,而中國北部漢族及其他胡族的人數遠遠超過鮮 卑,故境內未能統一,且西北方柔然及其他胡族部落 勢力強盛,成為北魏的邊患,崔浩說〃今國家亦未能一 舉而定江南〃,是符合實際情勢的。崔浩提出命將揚威 收淮北之地,是建議節級徐進。此正是為北魏計的萬 全之策。
《資治通鑑》一二六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月魏 主赦盧度世條記盧度世〃坐崔浩事亡命,匿高陽鄭羆 家。……〃系據《魏書》四七《盧度世傳》之言…
〃度世後以崔浩事棄官逃於高陽鄭羆家。世祖臨江, 劉義隆使其厫中將軍黃延年朝貢。世祖問延年曰:'范陽 盧度世坐與崔浩親通,逃命江表,應已至彼。'延年對曰; '都下無聞,當必不至。'世祖詔東宮赦度世宗族逃亡及 箱沒者,度世乃至赴京。〃
《通鑑,考異》雲:
〃《宋書,柳元景傳》與魏(收所紀)事不同,今從《後
魏書》。,'
《考異》所謂不同,指《宋書,柳元景傳》所說,〃浩密有
異圖,光世要河北義士與浩應接,謀洩被誅;河東大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