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4/5 頁)
婆,天竺 人。釋僧肇,京兆人,亦師事鳩摩羅什。總之,〃釋〃姓為 道安所創。非外國姓、胡姓,而只具有宗教的意義。這 也可以說是夷夏之防的一個表現。但自道安以後,並 非中國僧徒都姓釋,姓釋的僧徒中也有外人。
說它有貴族性,是因為佛教團體享有種種特權, —如社會上的大貴族。北方寺院有僧校����痔鍤洹∷冢�蟹鶩薊А端祿В┑8焊髦衷右邸#��段菏椋�屠稀≈盡販繳�嵋燦邪淄健⒀��#��賭鮮貳菲擤枴堆��
傳,郭祖深傳》)僧徒所享受的特權,最重要的是不服 兵役,其次才是逃避課稅。
僧侶本身也有上下、高低、貴賤之分。佛教如念 〃南無阿彌陀佛〃之類,自易為下級貧民所接受。然有 玄理之處,則待士人去研究。下級僧侶多為貧民,名僧 則多為有文化的螅�壬緇嶠準兜娜宋鎩K鄧�哂洩笞濉⌒裕�侵幹喜閬磧刑厝ǖ捏{談玄理的高階僧侶而言。
僧侶或沙門不拜俗。一不拜父母,二不拜皇帝、王
者、官長。前者為社會問題,後者為政治問題。不拜父 母不合中國的習俗,唐華嚴宗圭峰大師宗密故疏《盂
蘭盆經》以閘揚行孝之義,緩和矛盾。不拜王者則使僧 徒集團的外國色彩、獨立色彩更濃。僧徒為遵守釋迦 牟尼的教條,不拜王者,在中國社會中是很難行得通 的。但沙門卻不屈服。《資治通籤》一二九宋孝武帝大 明六年有云…
〃初,晉庾冰議使沙門敬王者,桓玄複述其議,並不 果行。至是,上使有司奏曰:'傷、法枝派,名、墨條分,至 於崇親嚴上,厥猷靡爽。唯浮圖為教,反經提傳,拘文蔽 道,在末彌扇。夫佛以謙單自牧,忠虔為道,寧有屈膝四 輩(佛、菩薩、園、聲聞)而簡禮二親,稽類香臘而直體
萬乘者哉I臣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本當盡虔,禮敬之 容,依其本俗。'九月戊寅,制沙門致敬人主。及廢帝即
位,復舊。〃(參《宋書》九七《夷蠻傳,天竺邀峨黎國傳》〉
可見佛徒致敬王者的問題,一直未解決。拜不拜王者, 現象上是僧俗的區別,實質上是夷夏的區別。
然而,同佛教徒疏《盂蘭盆經》,在行孝上作出解 釋、讓步一樣,在〃忠〃宇問題上,佛教徒也必須作出解 釋。不然,中國的君主政治將難容忍佛教的存在。忠孝 都是儒家的觀念,早在東晉,釋慧遠即巳提出了佛儒 二教可合而明的論點。其言略雲:
〃佛經所明,凡有二科,一者處俗弘教,二者出家修 道。處俗則奉上之禮,専親之敬,忠孝之義,表於經文。在 三之訓,彰乎聖典。斯則與王制同命,有若符契。出家則 是方外之賓,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閒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如令一夫全德,則遒洽六親,澤流天下。雖 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契皇極,大庇生民矣。、《答桓玄 書》。見《高僭傳》六,《全晉文》一六一)
又云:
〃因此而求聖人之意,則內外之道,可合而明矣。常 以為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僭相影 響,出處滅異,終期則同。〃(《沙門不敬王者論》。見《弘明 集》五,《全晉文》一六
唐宗密作《原人論》,兼採儒、道二家之說。慧遠的二科 或佛、儒二教可合而明之說,被宗密發展成了釋、儒、 道三教可合而明之說。調和夷夏,慧遠已開其端。 下面,再論佛教的宗旨。
《魏書》四《釋老志》雲:
〃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 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為淨覺,言滅欏成明,道為聖 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 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