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3 頁)
經濟權力的次第下放以及非均衡戰略的實施,意味著自由貿易精神的回歸,它在對計劃經濟體系構成衝擊的同時,一定會對大一統的思想體系也形成挑戰,在這一方面,決策層表現出強硬的一面。&ldo;穩定壓倒一切&rdo;這句名言出自陳雲之口,卻為鄧小平所多次引用,這兩位領導人儘管在經濟思想上有不少的分歧,但在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維護和思想的控制上,兩人的立場和態度基本一致。
地方政府的角色:積極參與和冒險支援
張五常在其2009年出版的《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書中提出,縣級政府間的競爭是過去30年中國經濟奇蹟的根本原因,他甚至認為,&ldo;今天的中國,主要的經濟權力不在村,不在鎮,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縣的手上&rdo;。181此論在學界引起很大的爭議,但他確乎看到了事實的某一面。在20世紀80年代,非國有經濟領域出現了兩種區域發展模式,一種是以集體企業為主力的蘇南模式,另一種是以私營企業為主力的溫州模式。在這兩種模式裡,縣級政府扮演了各自不同的,卻同樣重要的角色。
江蘇南部的蘇州、無錫及常州地區,自洋務運動以來就是最重要的紡織、糧食加工和機械製造基地,即便在&ldo;文化大革命&rdo;時期,這裡的社隊企業仍然廣泛存在。改革開放之後,人多地少的蘇南地區迅速向非農化轉型,每個縣都出現了一批&ldo;經濟能人&rdo;,由他們帶領建立了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這些能人往往身兼村鎮行政領導和企業法人的雙重身份,一方面從事工商活動,另一方面又可以無償調動管轄區域內的一切公共和政策資源‐‐特別是土地和稅收優惠,因此展現出強大的成長能力,這一模式被稱為&ldo;地方政府公司主義&rdo;。類似的模式同樣出現在廣東的珠三角地區和山東的膠東半島。
在浙江南部的溫州、台州和金華地區,出現了另外一種經濟發展模式。這些地方的地理條件、自然資源以及人力素質均無法與蘇南相比,屬地僻人窮之地,自古以來,就有下南洋、外出做勞工的傳統。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這裡成了走私、倒賣二手物資以及產銷低劣商品的集散地,民眾在一些管制疏忽的偏遠鄉村開闢了眾多小商品市場。溫州模式成為發展私營經濟的代名詞。然而,常為人所忽視的是,浙南地區的私營經濟的萌芽,與當地官員的冒險支援有重大關係。浙南官員發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張個體工商戶執照、公佈了第一個允許民眾在縣城擺攤的政策、創造性地擬定了第一份股份合作制企業的章程。很多年後,若到浙南諸縣調研,當地人民仍能隨口報出當年很多官員的名字,對之感恩不已,若沒有這些人的冒險支援,私營經濟的萌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一景象同樣出現在福建的泉州、晉江地區,廣東的潮汕地區。
無論是積極參與的蘇南模式,還是冒險支援的溫州模式,都表明地方政府在改革的初期並非無所作為,相反,它們正是增量改革的主導者。在這一時期,一個區域的經濟成長與自然資源的關係不大,卻主要得益於民眾及地方官員的思想開放。這一歷史事實也再次印證了本書的一個基本觀點:在大一統的集權制度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有各自的行政訴求,他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博弈和互相補充的關係,政府從來沒有放棄對經濟的幹預與掌控。
&ldo;哪裡是改革的主戰場&rdo;
改革行至1984年前後,隨著權力下放及經濟復甦,各種新的治理難題層出不窮,在決策層和理論界發生了重大的爭論和分歧,其主題是:哪裡是改革的主戰場。在這一年12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改革主題被描述為:&ldo;增強企業活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