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袁紹心思(第2/3 頁)
來到漢末三國這樣的亂世,為了保住小命,就更繞不過這個“坎”了。
“古人的智慧,果然不可小覷!”
瞅著新建的鍋爐,陶應能從中看出,這裡面既有自己提供的後世方法,也融合了這個時代工匠自己的一些經驗,真正詮釋了何為古今融合。
當然,這種融合,顯然要比陶應這個二把刀提供的方法更為科學、嚴謹。
“子盧,新式鍊鋼爐,必須採用煤炭為燃料,工匠們沒有太多用煤鍊鋼的經驗,一定要反覆驗證,莫要急於求成。”
不是陶應無話找話,而是這個時代鍊鐵一般都用木炭,這不適合新式鍋爐,不適合灌鋼技術。
在宋代以前,鍊鐵不用煤,若忽略尚未發現用煤的好處這一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煤中含有太多的硫元素。
本來鐵礦石中就含有硫,若再將煤炭中的硫混入鐵中,煉出的鐵就更加脆弱,煉製出來的基本都是廢鐵。
這一點,古人自然是驗證過的。
所以,古人情願用昂貴的木炭鍊鐵,也不用煤炭。
“陶府君,用黑石煉出的鐵,脆弱易折,尤其不能鍛造兵器啊。”
一名冶煉大匠忍不住向陶應發出質疑。
若在秦時,鍊鐵打造兵刃的大匠,必須將自己的姓名、籍貫刻在兵刃上,若兵刃是劣質產品,是要被按圖索驥,殺頭抵過的。
“那是因為之前你們並未將鐵礦石融為鐵水,使礦石中的一種硫物質隱藏其間,故而用煤炭煉出的皆為廢鐵。”
陶應目光和煦地瞅著向他發出質疑的大匠,很有耐心地解釋了一句。
“本守知道,各位師傅皆是經驗十足的鍊鐵前輩,但有一句話要記住,‘活到老,學到老。’”
陶應環視一眼綴在身後的二十多個年齡皆已四旬以上的冶煉工匠,提醒他們,莫要保持沉默。
“大家要向這位師傅學習,心有疑,就人問,這才是成就巨匠的必由之路。”
這些人都是原散佈在泰山郡各處的黃巾流寇,因有一技之長,才被選中帶到這裡,為的就是專門替陶應鍊鐵、製作兵器。
而能被選為二十口鍋爐的帶頭人,自然又比一般的工匠手藝、威望高明一些。
陶應之所以願意指點,是將他們當成了自己人。
而且,陶應從後世來,自然比誰都懂工匠的重要性。
“唉,這幫工匠,恐怕是懾於哥的太守身份吧?”
陶應不會懷疑工匠們不懂裝懂,他很清楚,這是個階級等級分明的時代,他們之所以緘口不言,是心有顧忌。
士農工商嘛,作為工匠,不是誰都有勇氣敢質疑一個高不可及的二千石太守的。
“我等謹記府君教誨!”
二十多個年齡加起來超過一千歲的工匠,被剛及加冠之齡的陶應“訓”了一通,個個面紅耳赤,甘之如飴,紛紛跪拜示謝。
“師傅們以後見了本郡守,無須下跪施禮,本郡守不喜這些禮節。”
陶應將眾匠一一拉起,又安撫、鼓勵了一番,說出了他們期待的灌鋼之法。
“要解決鐵水中的雜質硫,只要加入適量的石灰石就可以了。”
脫硫之法,對陶應根本就不是秘密,他隨口就給眾人說了出來。
再說,這可是後世的萊蕪、新泰地區,遍地都是煤,若不利用,陶應才是傻子。
陶應一邊巡視新建的鍋爐,一邊給鐵匠們搬運後世歷代鍊鋼的原理,一番下來,口乾舌燥。
“小人等現在就開爐試試。”
一幫鐵匠擔心遺漏陶應所講步驟,立即趁著陶應在,趁熱打鐵,生火鍊鐵。
“呃?”
“難道是哥弄錯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