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第1/2 頁)
1900年義和團事件以後,清政府開始搞&ldo;新政&rdo;,開始大量選派公費留學生到外國留學,並給予歸國留學生舉人或進士的待遇,授予高階官職。這在當時的中國青年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有識青年紛紛前往外國留學。
1903年,汪精衛被公費派往日本留學。
1910年,參加孫中山同盟會的汪精衛來到北京,圖謀刺殺溥儀的父親、清王朝攝政王載灃,以表現革命者勇氣,喚醒民眾。當年,27歲的汪精衛英姿勃發,雖然因暗殺失利而身陷大獄,卻因此天下聞名。&ldo;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rdo;汪精衛在獄中的這一曲引亢高歌,他浩然正氣令很多人為之欽佩,為之仰望。這一年是宣統二年,皇帝溥儀剛剛4歲,不知是否有人在他面前提到過&ldo;汪精衛&rdo;或&ldo;汪兆銘&rdo;。
說到汪精衛不能不提起蔣介石。汪精衛與蔣介石算得上是政壇的冤家對頭。1927年之前,汪精衛在國民黨內的資歷與名望,以及與孫中山的個人關係,都超過蔣介石。1925年孫中山病危時,正是由汪精衛代筆起草了著名的《總理遺囑》,這更增加了汪精衛的政治資本。後來,儘管蔣介石借北伐戰爭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威望,一躍而為國民黨的第一巨頭,令汪精衛不得不屈居其後,但從1927年起,汪精衛仍一直是蔣介石在黨內的最大競爭對手,曾兩次與其他反蔣力量聯手迫使蔣宣佈下野。幾年來,他們在刀光劍影中一路走來,忽而聯手,忽而分裂;忽而刀刃相見,忽而彈冠同慶。1931年,他們才開始有了一段相對穩定的合作期。或許,屈居第二一直是籠罩在汪精衛心中的陰影,不過,即便有&ldo;既生蔣,何生汪&rdo;的感嘆,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他當然也只能暫時擱置於一旁。
關於蔣介石、汪精衛兩人之間的歷史恩怨與合作,遠非三言兩語可以講述清楚的。與他們兩人都很熟悉但更偏愛汪精衛的陳公博的一番話,倒是寫得有趣,不妨作為一種參考:汪蔣之無法合作,實在有種種原因,第一,他們兩個人的個性本來就不同,一個愛說話,一個愛緘默。一個反應很快,一個城府很深。兩個人雖然共負大責,而蔣先生對於一切機密都不願竭誠討論。國家大事本來應該和衷共濟的;什麼才是&ldo;和衷&rdo;,基本條件當然是坦白,今既不能坦白,&ldo;衷&rdo;又由哪裡&ldo;和&rdo;起,&ldo;濟&rdo;又由哪裡&ldo;共&rdo;起?第二,他們兩位先生表面雖然客客氣氣,而暗中還在爭領袖。在汪先生方面,以為他在黨國,有歷史,有地位,有勳勞,除了孫先生之外,他不作第二人想。不過他老先生是謙抑為懷的,他不願當正式的領袖,同時他也不願他人做正式的領袖。至蔣先生則不然了,他出身是軍人,對於名位很是看重,他不但要做實際的領袖,還要做名義的領袖,一天沒有達到其登大寶的願望,他到底不甘心。他們的性情和脾氣根本相異如此,&ldo;合作&rdo;兩個字真是無從提起。
&ldo;九?一八&rdo;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被迫下野,汪精衛主政,他一改蔣介石、張學良的&ldo;不抵抗主義&rdo;政策,以積極主張抗戰而著稱。第二年,在上海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浴血奮戰的十九路軍,是親汪精衛的粵系部隊主力。同年,汪精衛請求辭去行政院院長一職,同時又致電張學良,指責其&ldo;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斂&rdo;。沒幾天,汪精衛再度請辭,並指責張學良治下的省份既不上繳稅收,又不許中央過問兵額,卻屢屢來電催餉。
然而,在遭遇一次次抵抗失敗和主政挫折之後,曾經主張積極抗戰的汪精衛,完全改變了立場,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