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可是這位&ldo;儒將&rdo;卻缺乏儒家所宣揚的&ldo;仁&rdo;道,他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ldo;龍泉劍斬血汪洋&rdo;,對其他軍閥毫不手軟,對芸芸眾生的命運更不屑一顧。1921年與湘軍打仗時竟下令掘開蕭州的長江大堤,致使許多無辜百姓葬身魚腹;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為了爭取自由、人權舉行大罷工,他殘酷地鎮壓,製造了著名的&ldo;二七大慘案&rdo;,為自己的歷史寫下了最黑的一頁。
他50壽慶之時,正是權勢鼎盛之日,各地的軍政要人和文化名人、各國駐華使館的武官雲集洛陽,清廢帝溥儀也派出其&ldo;攝政王&rdo;前來祝賀。連曾名震朝野的維新派首領、著名學者康有為也大拍馬屁,獻壽聯雲:&ldo;牧野鷹揚,百歲功勳才一半;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rdo;不但表現了這個&ldo;大帥&rdo;叱吒風雲的氣概,還吹捧他更壯觀的未來。
但是這隻&ldo;鷹&rdo;、&ldo;虎&rdo;的前景並不美妙。此人雖然精明、狠辣,然而因逆時代潮流而動,終於一敗塗地。
1926年6月張作霖與吳佩孚在北京會談&ldo;合作&rdo;。為進攻已佔據直隸的國民軍,張作霖與吳佩孚棄嫌修好,簽訂反馮盟約。
之後,國民革命軍大舉北伐,他糾集主力扼守湖北鹹寧的汀泗橋並上陣督戰,親手槍殺了幾名後退的官兵,然而也抵擋不住革命洪流。兩個月後北伐軍攻克武昌,他大勢已去,可是不像其他下臺的軍閥政客那樣,腰纏萬貫出洋&ldo;考察&rdo;或跑到租界去尋求外國人保護,而是在國內輾轉流亡。
第二年,他率衛隊逃去四川經河南鄧縣構林關時,受到當地頭麵人物的熱情款待。面對滿桌酒肉,他卻說:&ldo;免了吧,戰火連綿,百姓不得溫飽,我們還要這麼多菜乾什麼?&rdo;只留下四個小菜,其餘全叫人撤下。他定於第二天清早開拔,可是地方紳士紛紛前來求字求詩,他雅興大發,欣然應允,撰寫了多首(副)詩聯。在贈給鄉紳楊星如的詩中,有&ldo;天落淚時人落淚,哭聲高處歌聲高。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爾曹&rdo;之句,流露出了悲天憫人的情懷,還不客氣地譴責了地主豪紳們的罪惡,令人刮目相看。弄文舞墨的&ldo;雅興&rdo;救了他一命。當天上午,先頭部隊中了悍匪索金娃的埋伏而狼狽不堪,連秘書長張煌言也被亂槍擊斃了,他卻因推遲出發而安然無恙。
隨後,他流寓於四川的奉節、大足、達縣等地,衛隊、隨員星散,靠依附當地軍閥為活。在成都參觀昭覺寺時,他特地穿上袈裟拍照,還賦詩二首。第一首是:
英雄不避殺身兇,何況空門老梵宮。
偏有情絲難遽斷,雙行血淚灑秋風。
&ldo;空門&rdo;和&ldo;梵宮&rdo;都指佛寺。詩意是:我向來將生死置之度外,又豈怕在寺院裡終老?但因&ldo;情絲&rdo;(對世事的千絲萬縷關係)難以砍斷,所以不能皈依佛門。此時他仍以&ldo;英雄&rdo;自命,卻自知不能東山再起,於是隻好&ldo;兩行血淚灑秋風&rdo;,散發出&ldo;末路&rdo;的淒涼。
第二首的內容比較簡單,只是說自己雖然不當和尚,但&ldo;此後深山同佛&rdo;,表明不再過問世事,意思是要有關人士放心。
吳佩孚一生極重信義廉恥,因為承諾不仰仗外國勢力,所以先後艱拒了蘇聯、英美、日本等政府和銀行主動伸出的橄欖枝,這和他日後的落寞有著必然的聯絡。
第一次直皖戰爭後,吳佩孚雖遠避豫西,但卻又讓人不得不仰其鼻息,北京政府大到國策小至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