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3頁(第1/2 頁)
而人數最多的,其實還是廣大的普通鄉農。整個中華帝國,人口將近5億,其中原本的本土華夏圈內,大概是45億人左右,而這其中,又有超過4億以上的人是分佈在各地的鄉農。
除了其中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各地的鄉紳或是有諸多肥沃田地的大戶富農之外,其餘的巨大部分都是普通農戶,而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鄉農只有區區十幾畝二十幾畝甚至幾畝薄田和旱地,託帝國的新政策,對田地鄉農的稅收極為輕微,得以大部分的收成都歸他們自己,因而平時才能勉強溫飽。但若是碰到災年或者像以前滿清時期,各級官吏苛捐雜稅地話,便連溫飽都無法滿足,只能租借地主或者富農大戶們的田地來補充得以餬口,即便是這樣,也時不時會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要四處尋找野菜樹根來補充糧食,餓死或者病死家中老弱者也不是罕見的事情。
因此,中華帝國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移民政策出來之後,那些實在難以活下去的農戶,便開始了分家,將家中的一兩個壯勞力分了出去,外出謀生,或是移民,或是到城裡做工,剩下的田地得以能充裕地養活一家人口。但移民往往動不動便是要數千里之遠,不是到海外拓荒,便是到外東北或是遙遠的西伯利亞甚至西疆化外之地謀生,只要不是家境太過困苦,實在活不下去,還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出去。不過,地方官府按照內閣的部署,也還是有辦法,那便是將鄉村中多餘的勞力往城市中引領。
出於發展基礎工業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發展地方和國家實力的需要,朝廷撥款、地方官府籌集資金興辦實業,在各地府縣都興辦了聖肥廠、水泥廠、鋼鐵廠、造紙廠、印刷廠、日化廠、紡織廠、麵粉廠、大米廠、機器廠、馬車廠、火柴蠟燭廠、瓷器廠、酸鹼廠、榨油廠、中藥廠等等。若是有礦產,還會開辦採礦或是冶煉廠等,這樣一來,便需要僱傭大量的勞力和工人。而這些工人的來源,自然從鄉下的富餘青壯提供,這樣便使得城市有了吸引力,將大批城郊鄉下的農民吸引到城市的各類工廠之中做工謀生。而這些工廠有了這批廉價勞力的加入之後,生產能力大幅提高,經營火熱起來,使得這些民工們薪水也有所提高,而鄉民的薪水比鄉間做農活要強上許多,隨著薪水被寄回鄉下,城裡當工人的好處也被帶回到鄉裡,越來越多的鄉農跑到城市,在鄉親的帶領下加入到工廠之中,一個相互促進的迴圈就此展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鄉下青壯都能適應城市工廠中的工作。作為如今的工廠,還是需要點技術的。而完全沒技術、並且無法掌握的人,便被工廠趕了出來,看見同鄉發財,他們有一部分不好再回鄉裡,便只能繼續尋找其他生計。而這其中,大部分便被城裡的職業所公佈的招工資訊,給帶到城市周圍甚至數百里外的礦場,開始苦累的礦工生涯。
不過,即便是充當礦工,工錢不高,但還是比在鄉下務農要強上許多。往往辛苦一兩年,也能存下二十幾甚至三十多聖元下來,相比於在鄉下種田,想掙如此多的錢財,恐怕五年八年的也不一定能做到。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鄉農抱著苦幹年掙錢的想法,來到地下礦洞挖礦掙錢。而礦場自然也歡迎之極,以前滿清時期的戰俘,還有朝鮮和越南以及美洲戰場的戰俘都被大量地送入礦產開礦,但光光憑這些人數量是不夠的,因而才有這些鄉農們充當礦工的空間。
不過,這也是中華帝國朝廷樂意看到的。一來促進了採礦業的發展,二來,也讓鄉下的農民多一條謀生之路,進而引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程序。
在朝廷有意識地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程序中,大量的小城鎮紛紛建立了起來,而原本的大中城市,經過數年的發展,也紛紛變了模樣。
尤其是兩廣、湖廣和江南一帶的富庶之地,因為人口眾多,人均田地狹小,很多鄉農生活困苦不堪,即便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