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3 頁)
的是馬鬃山一處包容在丘陵中的幾平方公里的要塞廢墟。
這地方不是戰略要地,也沒有什麼值得死命爭搶的物資或資源。可在這群山環抱中的,確實是一組完整的軍事設施,而遠處每一個向外伸出的&ldo;觸角&rdo;,終端都有一個崗樓,崗樓與中央建築之間,地面有戰壕相連,至今戰壕清楚可見,隔不多遠就是一個向外伸出的圓形掩體,完全符合戰術需要。山體中的戰壕連線起來至少有數公里長,如同四通八達的網路。這些戰壕寬不到一米,深一兩米,許多地方曾利用黑色的礫石精心做過修整。
整個要塞看上去如同一隻僵臥在海灘上等待潮水回歸的乾癟章魚。工程氣勢浩大,井然有序,沒有相當專業的軍事眼光,根本不可能設計得出來,施工的難度更不用提。誰是要塞的設計者,誰又是要塞的建造者?這樣規模的軍事設施,得動用少人力,花費多少時間,調集多少資源,才能建成呢?出現這個要塞的時候,黑戈壁還是著名的無人區域。整個黑戈壁馬鬃山丘陵就沒有一棵成材的樹木,建材是從何而來呢?即便經歷了八九十年的風霜,仍然能看出要塞實用而且堅固。從防衛需要來講,佈局合理,沒有&ldo;空門&rdo;,一環扣一環,而且嚴絲合縫。
放眼四野,一處處乾涸了的水窪湖沼相當顯眼,低窪的地方滿是白色鹼霜,要塞所在的山群曾經由水域環繞。在這一點上,倒可以稱為戈壁荒灘上的&ldo;水泊梁山&rdo;。然而,哪一組建築曾經是它&ldo;排座次&rdo;的&ldo;聚義庭&rdo;?
在貼近山根的地方,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長期駐紮過帳篷的痕跡‐‐那便是追隨黑喇嘛,嘯聚在馬鬃山的部屬們的氈房吧。緊挨道路的,是一個位於小山頂上的堡壘,它起到扼守交通要衝的作用。當年必是&ldo;稅卡&rdo;。&ldo;稅卡&rdo;所在山丘的山體是經過修整的,易守難攻,山頂的碉堡‐稅卡的&ldo;級別&rdo;與其他同類建築有明顯區別。在俄國學者奧勃魯切夫的《中央亞細亞的荒漠》一書中,明確寫到過這個&ldo;稅卡&rdo;。可是,即便在百十年前甚至在絲綢之路的全盛時期,這兒究竟有多少商旅路經呢?換句話不如說,這兒究竟能容納多少強盜嘯聚?哪怕潛藏的是下過海捕文書的江洋大盜,建設如此規模的防禦體系,也顯得太誇張,太&ldo;奢侈&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