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第4/5 頁)
都認為這些統治天下的朝代稱號唐、虞、夏、殷、周,是表示功德的名稱,包含著興盛昌隆的意義。因此說“唐”這個字的意思,是浩大無邊;“虞”這個字的意思是安樂;“夏”這個字的意思是正大;“殷”這個字的意思是適中;“周”這個字的意思是周至。堯就是功德浩大無比老百姓簡直不知道怎樣來稱讚他;舜就是天下安定歡樂;禹繼承堯舜的帝業,使道德崇高浩大,老百姓不知怎樣來稱讚他;殷就是使道德適中;周武王就是使功德周密無所不至。它的立義極美,對唐堯、虞舜、夏、殷、週五代的讚頌也是夠高的了,然而卻違背了它們真正的實情,背離了它們最初的含意。以唐、虞、夏、殷、周為國號,如同秦朝以秦為國號,漢朝以漢為國號一樣。秦朝興起於秦地,漢代興起於漢中,所以國號就稱為秦、漢,如同王莽從新都侯興起,因此國號稱為新一樣。如果秦、漢兩代記載在經傳上,這些解釋經傳的人又會把秦、漢名稱的由來從道德上去作一番解釋了。
【原文】
81·13堯老求禪,四嶽舉舜。堯曰:“我其試哉!”說《尚書》曰:“試者,用也;我其用之為天子也。”文為天子也。文又曰:“‘女於時,觀厥刑于二女。’觀者,觀爾虞舜於天下,不謂堯自觀之也。”若此者,高大堯、舜,以為聖人相見已審,不須觀試,精耀相炤,曠然相信。又曰:“‘四門穆穆,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言大麓,三公之位也,居一公之位,大總錄二公之事,眾多並吉,若疾風大雨。”夫聖人才高,未必相知也。聖成事(11),舜難知佞,使皋陶陳知人之法(12)。佞難知,聖亦難別。堯之才,猶舜之知也。舜知佞,堯知聖。堯聞舜賢,四嶽舉之,心知其奇,而未必知其能,故言:“我其試我(13)!”試之於職,妻以二女,觀其夫婦之法,職治修而不廢,夫道正而不僻。復令人庶之野(14),而觀其聖,逢烈風疾雨,終不迷惑。堯乃知其聖,授以天下。夫文言“觀”、“試”,觀試其才也。說家以為譬喻增飾,使事失正是,誠而不存(15);曲折失意,使偽說傳而不絕。造說之傳,失之久矣。後生精者,苟欲明經(16),不原實,而原之者,亦校古隨舊,重是之文,以為說證。經之傳不可從,五經皆多失實之說。《尚書》、《春秋》行事成文,較著可見,故頗獨論。
【註釋】
禪:禪讓,指古代君王讓位給別人。
其:相當於“姑且”。以上事參見《尚書·堯典》。
據文例“說《尚書》”下疑脫“者”字。
女:把女兒嫁給人。時:通“是”。此,指舜。
厥:其,他的。刑:通“型”。示範,法則。二女: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引文參見《尚書·堯典》。
爾:段玉裁說,“觀爾”乃“觀示”之誤。
炤:同“照”。
穆穆:形容恭敬的樣子。
引文參見《尚書·舜典》。
三公:參見8·6注。這裡泛指輔佐天子的最高官吏。
(11)聖:據文意,疑為衍文。“成事”二字總領下文,本書常用語。
(12)皋陶:參見1·3注。
(13)據上文例,後“我”字當作“哉”。
(14)人庶:據本書《吉驗篇》“堯使舜入大麓之野”,當為“入大麓”。
(15)誠:疑為“滅(■),”字形誤。
(16)明經:會解釋儒家經書。在漢代,“明經”是當官的一條捷徑。
【譯文】
堯年老了,尋求能夠繼承帝位的人,四嶽推舉舜來繼位。堯說:“我姑且試一試看!”解釋《尚書》的人卻說:“試,就是用的意思;我姑且用他當天子。”《尚書》的文字記載是堯要舜試做天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