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3 頁)
秦為大將軍&ot;)--王息 (在秦國&ot;官任司寇,敬陳條策,封忠烈侯&ot;)-王恢。(&ot;仕秦封侯陽君&ot;)-王 永(官任中軍大夫,後恬退,屢召不就&ot;)-王頤(&ot;善承先志,累徵不仕&ot;)一 王翦(秦代名將,司馬遷在《史記&iddot;白起王翦列傳》中說他(轉下頁注)4 同上又字德禮,以父任為郎,歷刺史、郡守、治有能,上擢為大司徒,封平陽侯,三世並以清廉著名??&ot;〕 王遵(字伯兒為後漢中大夫,封義鄉侯) 王書(&ot;名音,字少元,官至大將。&ot;)-王融(字巨偉,官至散騎侍郎)。王羲之二十五世祖。元配姜氏,生一子王祥。
繼配朱氏,生一子王覽。王覽為王羲之自祖父。(305 年)十二月,右將軍陳敏反叛,攻秣陵,王曠棄官逃歸淮北。司馬睿過江稱晉王,他&ot;首創其議&ot;。文獻載:&ot;大將軍(王敦)、丞相(王導)諸人在此時(王汝濤按,指公元307 年春夏之交)閉戶共為謀身之計。王曠世宏來,在戶外,諸人不容之。曠乃剔壁窺之曰:天下大亂,諸君欲何所圖謀?將欲告官,遽而納之,遂建江左之策。&ot;在建立東晉過程中,王曠&ot;功當不在王導之下&ot;。1永嘉三年(公元309 年),任淮南內史的王曠奉命與劉聰在&ot;長平之間&ot;交戰,部下施融將軍主張利用河水以阻劉聰,王曠不但不聽,反而認為施融煥散軍心,削弱鬥志,故而一意孤行,致使施融與另一將軍陣亡。上黨之役慘敗後,王曠情況如何,特別是在318 年司馬睿稱帝後,歷史缺乏記述,故後人有很多猜測。
王羲之有一胞兄王籍之,在《晉書&iddot;王羲之傳》及其他史籍中均無記載。王羲之在《誓墓文》中曾說,&ot;羲之不天,夙遭閔兇,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按他自己所述,他有個胞兄,在他少年喪父以後全靠母兄撫育成人。晚清魯一同在撰寫《右軍年譜》時,也未指出《誓墓文》中的&ot;兄&ot;是何許人。王羲之叔父王彬傳中記有&ot;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並是敦親&ot;。王彬有兩個長兄,一是王曠,另一人是王廙,王廙子中沒有籍之,推測應為王曠之子即王羲之胞兄。王籍之在&ot;敦平&ot;(即公元324 年)任安城太守,王玉池根據王羲之《建安》、《靈柩垂至》、《硬安和》等帖認為&ot;似籍之後又曾任建安太守,卒葬其地,至羲之晚年才遷會稽&ot;。
伯父王廙1(276-322),字世將,晉室過江之前他的書法號為獨步:&ot;工於草、隸、飛白,祖述張(芝)、衛(瓘)遺法??其飛白志氣極古,世將書獨為最。垂鵰鶚之翅羽,類施旗之卷舒??&ot;2他同時也是文學家、畫家、音樂家,精通史籍、美術、音樂、雜技等。3&ot;羲之少朗拔&ot;,幼年喪父,很受王厚的賞識與栽培,在書法和繪畫上得到王廙的悉心指導。王羲是晉元帝姨表兄,曾是晉明帝少年時代的繪畫老師,王廖逝世時,&ot;帝猶以親故,深痛愍之。喪還京都,皇太子親臨拜柩,如家人之禮。贈侍中、驃騎將軍,諡曰康。&ot;4王廙如此高的社會地位和與皇室的特殊關係,對王羲之的成長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王羲之族伯王敦(266-324),字處仲,小字阿黑。揚州刺史,都督徵討諸軍事。據記載,他甚喜顛草,&ot;初以工書得家傳之學,其筆勢雄健。&ot;1 《太平御覽》卷一八四引裴啟《語林》。
1 舊說王曠為王正的長子,王廙為王正次子,推之王廙為王羲之叔父。據《王氏譜》、陳直《摹廬叢著&iddot;南北朝王謝元氏世系表》、《新唐書&iddot;宰相世系表》載王廙系王正長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