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阿卡夏紀錄(第5/6 頁)
兩人在事前商量好,A會遞送γ資料給B。
但兩人因為隔著事件視界的關係,致使A永遠沒辦法在確定(過程持續受到觀察)的狀況下,將自己手中這份γ資料送交到對方手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因此“資料傳遞無誤”的機率,就不再是百分之百了。
於是大世界就鑽了這個空子,將一份錯誤的資料送到對方手上。而這種程度的改變,對大世界本身的邏輯來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至於那些塗鴉和文字,大概只是大世界為了達到某種效果,隨便填充進去的無意義內容罷了。
當然,格林這種簡單粗暴的解釋方式,只是方便自己理解而已。
“大世界”本身其實並不存在任何主觀意圖或目的,它本質上只是在完成一個邏輯上的無暇而已。
因此更正確的說法是——
只要觀察者觀察,阿卡夏紀錄就會將事件進行記錄(即量子態崩塌,或波函式坍縮)。
在該假設中,γ資料在事件紀錄上,已經由觀察者A製作完成,並送往觀察者B。
然而γ資料上的γ資訊資訊(以下簡稱γ信),卻在阿卡夏紀錄偵測不到的地方(事件視界)被抽取走,導致這個大世界本應存在的γ信消失,同時也讓“B收到γ資料並閱讀”這個事件發生的“機率本身”消失了。
好在A將γ資料運送至B的途中,本就因為事件視界的阻隔,而存在X機率會發生θ事件,導致B收到錯誤的“甲資料”。
於是根據阿卡夏紀錄的執行邏輯,事件便直接被導向了資料發生謬誤的“θ事件之後續”。
在這種情況下,θ事件未來可能造成的子事件(結果)已有機率呈現量子態坍縮,但實際上θ事件本身卻不一定發生過。
反正只要存在X值,就意味著θ有發生的機率,那麼在“沒有觀測者”,且“等式已經成立”的情況下,θ事件的發生與否就不那麼重要了。*3
畢竟只有“X機率發生之後”,阿卡夏紀錄才能在找不到“γ信消失事件”,卻也找不到“γ信”的狀況下,依然符合“觀察者A往事件視界外傳遞了一份γ資料”的已記錄事實。同時又不破壞“觀察者B從事件視界內得到γ資料”,這個無論如何都會發生之結果(因為γ資料,也就是紙張本身及紙張上的墨水沒有被抽取)。
當然,大世界“能”且“會”鑽這個漏洞是有兩個大前提的。
一是:必須是在“事件視界”中發生的。
因為這裡不會被記錄事件,也才能提供大世界進行干涉的先決條件。
另一個則是:這份由“大世界”所編造的“甲信”,必須符合θ事件的影響範疇。
即——不論發生什麼、不論經過多長時間、不論內容多麼奇怪,只要這份偽造資訊傳遞出去,就會產生與θ事件發生後相同或相似的“後續可能性”。*4
也就是說,“阿卡夏紀錄的介入,等同於X機率之發生”。這個事實必須得以成立。
——這個事實必須得以成立的原因,會牽涉到該介入是否會導致不相干之波函式坍縮,或是否會導致原有之量子態消失(在這個情況中,兩者原則上必須為否)等等一系列關於“能量守恆”的問題,參後述。
再說阿卡夏紀錄必須干涉資料傳遞事件,使事件無法自然演變為:A傳遞了γ資料,但B只收到白紙,或者乾脆直接消除γ資料,使B什麼都收不到的原因在於——
事件視界是處於阿卡夏紀錄之外的,但對這個大世界來說,能量資訊是不能憑空增加或減少的;而資訊資訊,是能增加、減少、壓縮、複製,但不能消失的。
這意味著在大世界這個封閉系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