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5 頁)
和他簽下約,我們把靈魂賣給他,我們是他的擁護者……到處都是魔鬼,這樣的說法合情合理嗎?
如果有人曾經和他不期而遇,不用覺得吃驚:藍調吉他歌手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就講過,1931年的一次神秘邂逅令他的才華由此迸發。有時,魔鬼會給我們一記耳光,讓我們變得和他一樣凶神惡煞;有時,他也會給我們魔鬼般美妙的甜頭……就在被他附身的剎那。“9·11”現場目擊者中有人宣稱,曾看到過隱藏在一號塔樓崩塌塵埃中的魔鬼面容。這種幻想性錯覺(pareidolie)最易產生的效應便是在一處混亂中識別出明晰易懂的樣貌,比如雲彩的形狀?從滾石樂隊到皇后樂隊,在流行音樂中可以聽到魔鬼的聲音。此外,他還藏身大品牌的廣告和商標裡:可口可樂(聖誕老人是撒旦),還有耐克及其著名廣告詞“想做就做”,好像可以理解成一次自殺的邀約。魔鬼,有人說,甚至棲身在商品的條形碼中。
在Arté電視臺的網站上,一個名為“滾開,你這魔鬼”的遊戲問到:“你是一個怎樣的魔鬼?創造的開始,傑羅姆·博世(Jér?me Bosch[2])為你敞開充滿魔鬼般誘惑的‘快樂花園’,你需要面對魔鬼來自宗教或世俗的不同化身。願善的力量與你同在!”
魔鬼也總能激發無數傳奇傑作的靈感源泉:歌德的《浮士德》;巴爾扎克的《長壽仙液》、《驢皮記》、《改邪歸正的梅爾莫斯》;查爾斯·羅伯特·馬圖林的“哥特式”小說《漂泊者梅爾莫斯》;羅伯特·路易絲·斯蒂文森的《魔瓶》;奧斯卡·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約翰·斯坦貝克的《珍珠》和迪諾·布扎蒂的《魔法外套》……
有時,魔鬼也會向意象淫穢的照片投去一瞥,或者將他的魔掌伸向描寫被崇尚“良善風俗”的時代認為放浪色情的詩文,直到將它們罰入國家圖書館的地獄。此外,他也不放過電影:莫利斯·圖爾諾爾的《魔鬼之手》、威廉·佛裡德金的《降魔者》、羅曼·波蘭斯基的《羅絲瑪麗的嬰兒》和喬西安妮·巴拉斯科的《活在地獄中》……
最大的陰謀家?
魔鬼是壞蛋。他或許表現得像個“好好先生”,或許在教堂柱頭扮著鬼臉[3],卻從不缺少以誘惑者和劊子手的形象出現。這個反面人物的最大特點就是和全世界的不幸脫不了干係。他催化我們的恐懼和焦慮,總是在我們精神萎靡的時刻悄然現身,他代表著那個攪亂、挫傷和摧毀我們良知的邪惡力量,總能適時出現在那個被挫敗得一塌糊塗的人身旁。他最強大的權利——將他的思想直接注入我們的大腦,影響我們的言語和行動,引誘我們成為另一個他。他監視、誘惑和疏離,令我們的判斷力、我們的感情和情緒盲目、麻痺和變質。他改變我們的反應,令我們喪失自由。
不計其數的跨國企業和他通力合作。還是可口可樂公司,哥倫比亞工會組織指責它勾結該國軍警暗殺工會成員:巴蘭卡韋梅哈小城是可口可樂的灌裝場坐落地,也是上演非法監禁和暗殺的舞臺;在印度的喀拉拉邦,可口可樂被控令該地地表潛水乾涸。事實上,如果你覺得這個公司在對待民主和尊重人權上也表現得不怎麼樣的話,是完全有道理的。威廉·雷蒙德(William Reymond)在其《可口可樂,被禁的調查》一書中宣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品牌透過其代理馬克思·基斯(Max Keith)和納粹政體(魔鬼的化身)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廠家在1939年曾經企圖離開德國)。由於封鎖導致產品需要的相關配料不能運輸到第三帝國,品牌由此發明了“芬達”,繼續著和希特勒主義撒旦的貿易聯絡。
魔鬼藏在哪兒?
魔鬼藏在細節裡。如果人們相信《蘭登書屋詞典之民間諺語與警句》的註解,古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